点击数:23 更新时间:2024-10-25
偏见是指个人对某一方面的见解偏向一方的情况。在法律领域中,偏见指的是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在未全面了解案情之前,或者因为民族、种族、性别等非人为因素对某些情况形成的见解。对于有偏见的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来说,全面、客观地了解案件真实情况并不重要,他们在心中已经有了对案件的处理结论,法律程序变成了一种“过场”。
有时,行政机关由于职能的交叉,可能会事先介入案件的处理。例如,在英国,治安法官经常兼任地方政府或其他行政机构的成员,这可能导致行政机关产生某种偏见。
然而,这些偏见是否构成法律上的偏见,需要进一步分析。例如,“先入为主”本身是个人偏见的表现,但并不一定构成个人偏见。在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诉水泥协会案中,联邦贸易委员会经过调查认定水泥工业中的多种价格制度违反了联邦贸易法,对此,联邦贸易委员会对水泥协会提出指控。水泥协会认为联邦贸易委员会对此案有先入之见,并请求联邦贸易委员会回避。然而,联邦贸易委员会否决了这一请求,并得到了联邦最高法院的支持。因此,行政回避中的偏见并不必然也不应该被广泛理解。如果过度扩大偏见的范围,可能会使行政机关难以有效行使职权。
利害关系指案件处理结果对负责处理案件的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金钱、名誉、友谊、亲情等产生影响。作为社会人,人们始终处于各种利害关系中,离开这些关系,人是无法生存的。因此,人所处的社会关系本质上就是利害关系。虽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是经过严格的法律程序选拔出来的,但这并没有隔绝他们与社会其他成员的关系。基于人们天生的趋利避害本性,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在行使职权时可能会屈服于与他们有利害关系的人的无理要求,例如自己儿子的老师的请求或亲朋好友的劝告,这可能导致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失去公平行使职权的原则。因此,利害关系成为法律上回避的另一个原因。
然而,利害关系本身非常复杂,如果将所有的利害关系都视为回避缘由,可能导致行政机关中没有一个符合法律规定的人来处理案件。因此,以下几种利害关系可以不列入回避缘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