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1 更新时间:2024-06-26
公益诉讼与私益诉讼之间存在一定的误解,需要进行澄清和解释。公共利益是指一定范围内的整体利益,与该范围内的个体必定存在一定的利益关系。这种关系可以是直接的或间接的,可以是事实上的或法律上的。然而,超越一切个体的抽象的公共利益是不存在的。
为了维护公益,公民可以通过行政诉讼来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违法行为或不作为提起诉讼。这就是行政公益诉讼的概念。需要明确的是,公益诉讼的原告主体资格并不要求与个体权利及法律上利益存在直接利害关系,而是强调无直接利害关系。这一概念科学地界定了公益诉讼与私益诉讼之间的关系。
有学者主张另行构建行政公益诉讼,他们认为公共利益与个体利益是绝对割裂的,公共利益是抽象的利益,因此无法通过个体启动诉讼。然而,这种观点有待商榷。在构建行政公益诉讼之前,我们应该弄清行政公益诉讼与私益诉讼在原告主体资格上的联系。
为了纳入公益诉讼,我们可以通过扩大化解释“法律上利害关系”的概念,以容纳“无直接利害关系”。而不应该从界定公共利益的范畴来引入公益诉讼。这是因为,确定公共利益有时是容易的,但有时却很困难。另外,我们应该尽可能从制度本身内部寻求发展,而不是人为地引入另一种制度。
考察司法审查发达国家的经验可以发现,在行政公益诉讼制度建立之初,为了解决行政公益诉讼与传统诉讼制度的冲突,这些国家并没有立即改造行政诉讼制度,而是通过扩充相关法律条文的内涵来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