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22 更新时间:2024-10-26
公安机关应当按照法律履行自己的职责,但在实践中,有时会出现当事人需要公安保护,而公安机关不履行职责的情况。那么什么情况可以被视为不作为呢?
行政不作为案件是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对某事项负有法定管理职责,但不履行该职责,导致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因而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法院判令行政机关履行职责的案件。行政不作为的表现形式包括拒绝履行、不予答复、拖延履行等。与行政中的"乱作为"一样,行政不作为也可能侵犯或损害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
只有公安机关的行政行为才可能构成可诉的公安行政不作为。但公安机关是具有刑事司法和治安行政管理双重职能的机关,因此在实际中必须区分公安机关的行政行为与刑事侦查行为。根据行政诉讼法的规定,公安机关依照刑事诉讼法明确授权实施的对刑事案件的侦查、拘留、执行逮捕、预审等行为不属于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
当遇到公安机关的行政不作为时,有些案件当事人不能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只能申请复议,而有些案件则可以提起行政诉讼。那么究竟哪些情况可以起诉呢?
根据《行政诉讼法》中关于受案范围的规定以及人民法院受理公安机关行政不作为案件的实际情况,公安机关行政不作为的可诉范围主要体现在《行政诉讼法》第11条第一款第四、五项规定的内容中。具体而言,构成可诉的公安机关行政不作为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公安机关不履行颁发许可证和执照(包括办理户籍证明等)的职责;二是公安机关不履行保护行政相对人的人身权的职责;三是公安机关不履行保护行政相对人的财产权的职责。在实际工作中,公安机关若有以下行为,将构成不作为,列入可诉范围:
当前社会治安形势严峻,危害社会治安因素大量存在,公民权益和公共利益常遭到歹徒和治安灾害等因素的侵害,因此必须依靠人民警察的救助。公安机关及其公安干警必须本着对人民负责、对法律负责的精神,做到"有警必按,有难必帮,有险必救,有求必应",积极接报警、出警,自觉履行人民公安机关的职责。那种"见死不救"的行为是典型的行政不作为,是一种丧失职责的犯罪行为。
公安机关承担着大量的治安行政管理工作,通过颁发许可证和执照对涉及社会治安的人、地、物、事实施有效的管理。例如,通过颁发《特种行业治安许可证》,对刻字业、旅馆业、印刷业、旧货业等特种行业进行治安管理;通过颁发户口簿和居民身份证(临时身份证)、暂住证等,对中国境内的中国公民进行有效管理,以保护公民参加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活动的合法权益,为公安机关提供发现、制止各种违法犯罪的有价值的线索等。
公安机关对当事人不服行政处罚申请复议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这是公安机关履行法定职责的体现,也是对相对人给予法律救济的措施。如果公安机关逾期不履行复议职责,则构成行政不作为,当事人可以依照法律法规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此外,《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以及《最高人民法院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都对在行政不作为案件中,原告需要对其在行政程序中曾经向行政机关提出申请的情形进行举证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因此,如果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不履行法定职责导致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在起诉之前,应首先向有关行政机关提出要求其履行法定职责的申请,并注意收集和保存好向行政机关提出申请的证据,并在起诉时及时向法院提交。这样才能充分行使法律赋予的神圣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