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政诉讼:协议管辖之现行立法情况
点击数:0 更新时间:2025-05-17
协议管辖的概念和适用范围
协议管辖是指争议的当事人在纠纷发生前或发生后,通过协商自愿达成协议,约定受理解决纠纷的管辖法院。它是一种诉讼行为,通过合意的方式约定纠纷解决的管辖法院。协议管辖在民商事诉讼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体现了当事人意思自治的法理,并发挥了解决管辖权争议的优势。
协议管辖在行政诉讼领域的适用性
目前,我国的行政诉讼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并未对协议管辖在行政诉讼领域的适用性作出明确规定。缺乏规定的原因可能是行政诉讼领域不适宜协议管辖的存在。一方面,行政诉讼中的当事人双方并不处于平等地位。原告行政相对人处于被管理者地位,被告行政机关处于行政管理者地位。让被管理者与行政管理者就行政争议事前或事后协商达成诉讼管辖权协议,既困难又不现实。另一方面,与民商事诉讼不同,行政诉讼中没有较多的法律规定供当事人选择协议管辖的法院。民事诉讼法第二十五条规定了当事人可协议选择的管辖法院范围,但行政诉讼领域并无类似规定。根据我国行政诉讼法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行政诉讼法的解释,行政争议一般由被告所在地法院管辖,只有在涉及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强制措施或行政处罚时,原告可以选择原告所在地或被告所在地法院。因此,行政争议的原告通常只能选择被告所在地法院,几乎没有选择协议管辖的余地。
结论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的行政诉讼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未明确规定协议管辖是否适用于行政诉讼领域。然而,由于行政诉讼中当事人地位不平等以及缺乏选择协议管辖的法院范围,协议管辖在行政诉讼领域的适用性受到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