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诉讼证据的采信原则的具体含义
手律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行政与行诉 > 行政诉讼法 > 行政诉讼证据法律知识

行政诉讼证据的采信原则的具体含义

点击数:43 更新时间:2023-09-29

 
132572

行政诉讼的定义和意义

行政诉讼是指个人、法人或其他组织因行政主体或依法授权的组织的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而向法院提起的一种诉讼方式。作为一种有效的诉讼方法,行政诉讼法是规范行政诉讼活动和诉讼法律关系的总称。它规定了人民法院、诉讼当事人以及其他诉讼参与人在诉讼活动中的法律地位和相互关系。

行政诉讼法的理论基础

从学理上讲,行政诉讼法可以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狭义上的行政诉讼法是指由国家立法机关依据立法程序制定的具有专门完整法律形式的行政诉讼法典,通常被称为“民告官”。广义的行政诉讼法是指凡是在内容上属于规定行政诉讼问题的法律规范,无论其形式如何均属于行政诉讼法的范围。

中国的行政诉讼制度

中国的行政诉讼制度可以追溯到1914年中华民国政府公布的《平政院编制令》和《行政诉讼录例》。这些法令规定了采用与普通法院平行的行政法院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废除了上述法统。从1950年开始,一些法律法规规定了可以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但并未形成完整的制度。直到1989年4月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并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行政诉讼制度才得以进一步确立。

行政诉讼中证据采信原则的具体含义

证据采信规则是指法院在已提供的一系列证据中认定和采用具有证明力和可信度的证据时必须遵循的规则。根据行政诉讼法和司法解释,目前的证据采信规则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未经法庭质证的证据不能作为法院裁判的依据。根据司法解释第31条第1款的规定,任何证据只有经过质证,才有可能作为裁判依据。这是因为未经质证的证据没有经过考验,其证明力和可信度是值得怀疑的,同时也是为了充分保障和尊重当事人的举证、质证权利。
  2. 复议机关在复议过程中收集和补充的证据不能作为法院维持原具体行政行为的根据。根据司法解释第31条第2款的规定,这一规定旨在确保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在作出决定时已经有充分确凿的证据。因此,复议机关在复议过程中为原具体行政行为收集和补充证据是被禁止的。
  3. 被告在二审过程中不能提交在一审过程中未提交的证据作为二审法院撤销或变更一审裁判的依据。尽管目前行政诉讼法和司法解释未对此作出规定,但可以认为违反证据提供规则和证据调取收集规则提交给法院的证据都不能被法院采信。
延伸阅读
  1. 行政诉讼证据规则通释(下)
  2. 行政诉讼证据规则刍议
  3. 行政诉讼证据审查有什么规则
  4. 行政诉讼证据的举证规则是怎样的
  5. 解读最高人民法院行政诉讼证据规则

行政诉讼法热门知识

  1. 公安机关不作为的定义和表现形式
  2. 开办营业性歌舞娱乐场所的条件
  3. 行政处罚适用的对象是谁?
  4. 听证程序及相关规定
  5. 行政诉讼管辖的法律特征
  6. 行政诉讼改革:异被告地管辖的必要性
  7. 行政诉讼的证据性质
行政诉讼法知识导航

热门解决方案

  1. 刑事诉讼辩护与代理须知
  2. 借款人无力偿还借款时的纠纷
  3. 民间借贷中的保证人
  4. 集体合同的效力
  5. 抚养子女和赡养老人所欠的债务,离婚时如何承担?
  6. 房屋相邻关系
  7. 借名买房纠纷

热门合同下载

  1. 耗材采购合同范本
  2. 合作协议书
  3. 转让上海公司股权范本
  4. 家庭暴力离婚协议书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