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20 更新时间:2024-07-16
根据《证据规定》第八条的规定,法院在送达受理案件通知书或者应诉通知书时,有告知举证范围、举证期限和逾期提供证据的法律后果的义务。对于原告和被告,举证范围和举证期限有不同的规定。原告应提供起诉条件的相应证据材料,举证期限是在开庭前或者法院指定的交换证据之日。被告应提供具体行政行为的全部证据和所依据的规范性文件,举证期限是在收到起诉状副本之日起十日内。
如果当事人没有证据或者提供的证据不足以证明其主张,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将承担不利后果。
在法院告知举证义务时,应以书面形式进行,并明确举证范围、举证期限、申请证人出庭、申请鉴定和申请法院调取证据的条件及期限。法官应根据案件性质确定举证范围,但应以原则性为主。对于被告逾期提供证据的条件,法官应进行严格审查。在行政赔偿案件中,被告提供赔偿数额的证据不受举证期限限制,但应在一审庭审结束前提供。对于当事人变更诉讼请求的情况,法院应重新告知举证时限,并将准许延期提供证据的通知送达双方当事人。
根据《证据规定》第二十二条和第二十三条的规定,法院有权向有关行政机关及其组织、公民调取涉及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或他人合法权益的事实认定以及程序性事项的证据。原告或第三人可以申请法院调取国家有关部门保存的证据材料、涉及国家秘密、产业秘密、个人隐私的证据材料以及其他不能自行收集的证据材料。
法院调取证据时必须符合《证据规定》中规定的范围。调取证据的程序包括依职权调取和根据申请调取两种方式。对于原告或第三人申请调取证据的情况,必须同时符合范围和期限的要求。如果申请不符合要求,法院将以书面形式通知不准许调取,并告知申请复议的权利和期限。
根据《证据规定》第三十五条的规定,证据必须在法庭上出示并经庭审质证。未经庭审质证的证据不能作为定案的证据。在庭前交换证据过程中没有争议并记录在卷的证据,经审判人员在庭审中说明后,可以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根据。
质证的内容包括证据的关联性、合法性和真实性,以及证据的证明效力。当事人和代理人可以相互发问,也可以向证人、鉴定人或勘验人发问。发问的内容必须与案件事实有关,不能采取引诱、威胁或侮辱等方式。质证应围绕证据的相关性、合法性和真实性展开。
认证是指法官根据法定程序,根据一定的原则或规则对质证的证据进行审查判断,确定证据材料的可信度和证明力的活动。
根据《证据规定》第五十四条的规定,法庭应对经过庭审质证的证据和无需质证的证据进行统一审查和综合审查,运用逻辑推理和生活经验,确定证据材料与案件事实之间的证明关系,排除不具有关联性的证据材料,准确认定案件事实。
证据的合法性包括取得证据的主体合法性、证据形成的合法程序、证据形式的合法要求以及证据运用的合法性。
认证由法官完成,不是指承办人,而是合议庭成员。认证的范围包括经过质证的证据和无需质证的证据材料。在认证过程中,法官应正确适用自认规则,并严格排除非法证据。对于涉及证据真实性的问题,应在休庭后由合议庭决定,不宜采取当庭认证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