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诉讼证据举证的责任的划分依据是什么
手律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行政与行诉 > 行政诉讼法 > 行政诉讼证据法律知识

行政诉讼证据举证的责任的划分依据是什么

点击数:13 更新时间:2024-07-29

 
132535

行政诉讼举证责任分配的概念

举证责任的分配与举证责任内涵的理解有关。探讨举证责任分配的问题,首先需要明确举证责任的内涵。举证责任制度是证据制度乃至诉讼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的举证责任制度源自罗马法中的举证责任制度。举证责任是指当事人根据法律规定的事项或对自己的主张提供主要事实根据,并提出证据证明事实的存在。否则,将承担败诉的法律后果。

根据当事人的举证能力,法律规定了某一事实由哪一方当事人承担举证责任并对相关事实加以证明,从而产生了举证责任的分配的问题。行政诉讼举证责任的分配是指法律规定某一事实由哪一方当事人负担举证责任。根据举证责任的要求,作为裁判基础的法律事实要件在诉讼中处于真伪不明的状态时,如果负担举证责任的一方当事人不能提供充分证据证明其主张,将承担败诉的风险。因此,行政诉讼举证责任的分配实质上是在行政诉讼当事人之间进行诉讼能否成功的风险分配。

行政诉讼举证责任分配的依据

为了实现举证责任分配的科学化和合理化,西方国家的法学流派提出了不同的举证责任分配依据,包括主体分类说、待证事实分类说、法规分类说、法律要件分类说、危险领域说、盖然性说及损害归属说等。对于确定行政诉讼中举证责任分配的依据,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 诉讼的目的

行政诉讼的目的是保护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维护和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行政职权。根据行政诉讼法第一条的明确规定,行政诉讼的两个目的一致要求行政机关对被诉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承担举证责任。被告对被诉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承担举证责任,如果被告不能提供证据证明其行政行为的合法性,人民法院应当认定被诉具体行政行为违法。被告作为具体行政行为的作出者,对有关情况最了解,具有充分的举证能力,应当对自己的行为承担举证责任。

2. 行政诉讼的性质

我国行政诉讼具有“司法审查性”,这决定了被告对被诉具体行政行为承担举证责任。行政诉讼的司法审查性体现在维持判决和撤销判决上。被告行使国家权力作出具体行政行为时,必须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并遵循“先取证后裁决”的原则。在作出具体行政行为之前,被告必须保证证据符合法定的证明标准,并对其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承担全部的举证责任。因此,在行政诉讼中,被告对被诉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和合理性承担举证责任是基于行政诉讼的司法审查性。

3. 行政诉讼的结构模式

行政诉讼举证责任的研究需要分析行政诉讼程序结构。从国际上来看,行政诉讼可分为当事人主义模式和职权主义模式。当事人主义模式的特点是:一切行政诉讼证据由当事人提交,法院不进行法庭之外的调查取证活动,仅根据当事人提供的证据作出判决。审查范围有限,不审查纯技术性问题。被诉行政行为被撤销后,由行政机关重新处理,法院不代替行政机关作出行政行为。因此,当事人主义模式的国家将行政诉讼称为“司法审查”。职权主义模式的特点是:行政诉讼证据包括当事人提供的证据和法院调查收集的证据,法院认定案件事实的证据不受当事人举证的限制。法院可以全面审查自由裁量和纯技术性问题,对行政权进行全面干预。被诉行政行为因违法被撤销时,法院可以代替行政机关作出判决,形成新的行政法律关系。综合起来,职权主义模式强调法院的主导作用,法官集调查、指挥和审判职能于一身。当事人主义模式强调当事人特别是律师的作用,适用民事诉讼程序。根据行政诉讼的结构模式,可以确定当事人承担举证责任的分配。

4. 当事人提供证据的可能性

当事人提供证据的可能性是指当事人提供证据的能力。英美法系国家的刑事证据理论对确定当事人举证能力标准有借鉴意义。该标准包括两个方面:证据是否由某一方当事人所掌握和控制,以及由哪一方当事人承担举证责任所造成的困难最小。在行政诉讼中,被告作为被诉具体行政行为的作出者,掌握和控制着证明行政行为合法性的所有证据,具有充分的举证能力。原告也掌握和控制着对自己有利情况的一些证据,因此由他们承担相应的举证责任是合理的。在一些情况下,由被告提供证据会给被告造成巨大困难,而由原告提供则相对容易,因此由原告承担举证责任是司法正义和效率的要求。

5. 当事人提供证据的必要性

当事人承担举证责任的必要性对举证责任分配有影响。首先,行政诉讼举证责任的分配应符合“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主张是指积极的主张而不是消极的否定性主张。在行政诉讼中,原告对被诉行政行为的合法性或合理性提出的主张是否定性的。因此,确定由哪一方提出主张不能仅局限于诉讼主张提出的时间先后或表面措辞,而应根据实质进行判断。其次,当事人承担举证责任是为了查明案件事实。法官和当事人之间存在配合关系,当事人根据法官的指示举证,负有说出事实情况的义务。被告对被诉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和合理性承担举证责任有利于查明案件事实。然而,如果由原告举证更有利于查明特定事实,原告应承担提供证据的责任。

延伸阅读
  1. 行政诉讼原告可以选择提交证据吗
  2. 司法鉴定在什么情况下启动
  3. 如何审查行政诉讼证据
  4. 房屋征收拆迁中的举证
  5. 被告负举证责任的原因

行政诉讼法热门知识

  1. 公安机关不作为的定义和表现形式
  2. 行政诉讼的地域管辖标准
  3. 开办营业性歌舞娱乐场所的条件
  4. 听证程序及相关规定
  5. 行政诉讼管辖的法律特征
  6. 行政诉讼改革:异被告地管辖的必要性
  7. 行政诉讼的证据性质
行政诉讼法知识导航

热门解决方案

  1. 刑事诉讼辩护与代理须知
  2. 借款人无力偿还借款时的纠纷
  3. 民间借贷中的保证人
  4. 集体合同的效力
  5. 抚养子女和赡养老人所欠的债务,离婚时如何承担?
  6. 房屋相邻关系
  7. 借名买房纠纷

热门合同下载

  1. 耗材采购合同范本
  2. 合作协议书
  3. 转让上海公司股权范本
  4. 家庭暴力离婚协议书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