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作为行政诉讼补充证据的有哪些
点击数:8 更新时间:2024-10-06
可以作为行政诉讼补充证据的种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的规定,可以作为行政诉讼补充证据的种类包括书证、物证、视听资料、电子数据、证人证言、当事人的陈述、鉴定意见以及勘验笔录和现场笔录。这些证据必须经过法庭审查属实,才能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
行政诉讼被告补充证据制度的法律依据
行政诉讼被告补充证据制度是指被告在法定举证时限届满之后提供证据及其相关行为的制度。根据《行政诉讼法》第三十四条的规定,人民法院有权要求当事人提供或者补充证据。这为行政诉讼补充证据确立了法律依据。在实践中,当人民法院要求或当事人申请经人民法院同意后,被告可以补充证据。根据《解释》第二十八条的规定,被告经人民法院准许可以补充相关证据的情形包括:一是被告在作出具体行政行为时已经收集证据,但因不可抗力等正当事由不能提供;二是原告或第三人在诉讼过程中提出了其在被告实施行政行为过程中没有提出的反驳理由或证据。《规定》第二条明确规定,原告或第三人提出其在行政程序中没有提出的反驳理由或证据,经人民法院准许,被告可以在第一审程序中补充相应的证据。这些规定明确了行政诉讼补充证据的前提条件和范围。综上所述,我国现行行政诉讼被告补充证据制度为:经人民法院准许,对原告或第三人提出其在行政程序中没有提出的反驳理由或证据,被告可以在第一审程序中补充相应的证据。这一制度包含了被告补充证据需要经过法院准许的要求,被告补充证据的前提是原告或第三人提出了新的反驳理由或证据,被告补充的证据必须与原告或第三人提出的反驳理由或证据相对应。
行政诉讼被告补充证据制度的利弊
有利的方面:
行政诉讼被告补充证据制度的确立,在行政程序中具有以下优势。首先,被告有机会补充新的证据,以维护司法程序的公平性。在行政诉讼中,有些相对人可能故意不提出申辩理由或相关证据,导致被告无法收集相关证据或忽视证据收集。而原告或第三人在诉讼中提出了在行政程序中没有提出的反驳理由或证据,使得被告无法应对,失去了主动权。行政诉讼被告补充证据制度的确立,给予了被告补充新证据的机会,以维护司法程序的公平性。
不利的方面:
然而,行政诉讼被告补充证据制度也存在一些不利之处。首先,现行制度不尽合理。被告补充证据的目的是为了证明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与行政程序中的“先取证,后裁决”原则不相符合。行政诉讼法规定,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时应审查行政机关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包括事实问题和法律问题的审查,以及对程序问题的审查。人民法院在审查具体行政行为事实时,主要依据被诉具体行政行为的案卷,按照证据规则进行事实认定的合法性审查。现行的补充证据制度使得被告可能用事后补充的证据来替代其作出具体行政行为时的事实认定,与合法性审查的要求不符。其次,行政诉讼被告补充证据制度不利于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由于被告可以根据原告或第三人提出的反驳理由或证据进行补充证据,行政机关可能只收集与反驳相关的证据,忽视其他程序和实体证据的收集。此外,行政诉讼被告补充证据制度的确立可能导致腐败。由于人民法院的准许是先决条件,审理案件的法官有自由裁量权,而法律并未明确规定何种情况应当补充证据,何种情况不应当补充。这种情况下,法院的裁量权无法被监督,可能导致滥用权力和腐败行为的发生。最后,行政诉讼被告补充证据制度可能影响审判效率。如果原告或第三人在诉讼中提出了新的反驳理由,被告被准许补充证据,就会延长审理时间。法院为核实补充的证据可能不得不中断开庭,导致诉讼拖延,影响行政审判的效率。综上所述,行政诉讼被告补充证据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司法程序的公平性,但也存在一些不合理和不利的方面。在今后的改革中,应该对该制度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和优化,以更好地平衡各方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