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诉讼的非法证据排除需要申请吗
点击数:11 更新时间:2024-11-23
行政诉讼中的非法证据排除程序
申请排除非法证据
行政诉讼的非法证据排除程序可以由当事人主动申请,也可以由人民法院主动进行排除。
行政诉讼中的非法证据是指当事人提交给法院,用于证明行政程序合法性和案件事实的证据材料中具有违法成分,不能作为定案依据的证据。在我国的诉讼法学界,合法性是判断诉讼证据的基本特征之一,即证据必须具备客观性、关联性和合法性。行政诉讼证据也需要满足这些要求。我国对行政诉讼非法证据的界定较为灵活,但同时也给了法官在司法过程中较大的自由裁量空间。因此,行政诉讼非法证据可以理解为违反法定程序、法定形式或其他保护他人合法权益的法律规定而不能作为定案依据的证据。
行政诉讼非法证据的表现形式
根据行政诉讼法和最高法院的规定,判断非法证据的基本标准有两个:严重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取得的证据和以严重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方法取得的证据。根据《若干规定》第57条和第58条的规定,列举了九种具体的非法证据,但在审判实践中,非法证据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总结起来,行政诉讼非法证据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 不合法主体收集或提供的证据:指由非法主体收集或提供的证据,缺乏合法性。例如,由生理或精神缺陷、年幼无法明辨是非或无法正确表达意愿的人作出的证言;由无法具备法定主体资格的人员收集的证据;非有关专家或技术人员制作或非司法人员依法提供的鉴定结论等。
- 取证程序不合法的证据:指在行政程序中违反法定程序取得的证据,用于证明被诉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包括严重违反法定程序收集的证据、鉴定程序严重违法等。
- 形式不合法的证据:指在证据形式审查中不合法的证据。例如,当事人无正当理由拒不提供原件或原物,又无其他证据佐证,且对方当事人不予认可的证据的复印件或复制品;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形成的未依法办理公证、认证或其他证明手续的证据;未加盖单位公章的证据;被处理过无法辨明真伪的证据材料等。
- 通过非法权能取得的证据:指行政主体在取得证据时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或未经授权收集的证据。
- 未经法庭质证的证据:根据行政诉讼法的规定,证据必须在法庭上出示,并经庭审质证,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未经法庭质证的证据不能作为定案依据。
- 其他违反行政诉讼规定的证据:指行政主体未按照行政诉讼法的规定提供的证据,或原告及其他人提供的与案件无关的证据。例如,被告在作出具体行政行为后或在诉讼过程中自行收集的证据;复议机关在复议程序中收集和补充的证据,或作出原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在复议程序中未向复议机关提交的证据;被告在行政程序中非法剥夺原告享有的陈述、申辩及听证权利所采用的证据;原告或第三人在诉讼程序中提供的,被告在行政程序中未作为具体行政行为依据的证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