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5 更新时间:2024-02-01
行政诉讼是个人、法人或其他组织因为行政主体或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的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而向法院提起的一种诉讼方式。行政诉讼是一种有效的诉讼方法,用于保护个人和组织的合法权益。
如果原告或第三人故意隐瞒相关情况或证据,或者是在行政处理过程中未能向行政机关提出相关理由或证据,而在诉讼程序中提出,人民法院应当考虑准许被告补充证据。同时,人民法院还应当判断,是否因为被告的原因导致其未能考虑相关情况,从而需要重新收集和提供证据来证明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如果行政机关已经审慎履行了调查和审查责任,但未发现这些理由和证据,那么人民法院准许行政机关补充证据是合理的。如果人民法院不准许被告补充证据,那么被告行政机关在诉讼中将处于不利地位,公共利益也将受到损害。适用该条款的核心原则是原告或第三人在行政程序中未提出相关理由和证据的原因或责任不在被告(即行政机关切实保障了相对人的陈述和申辩权利),且法律也没有规定行政机关有义务或责任主动发现或知晓该理由和证据。
然而,即使人民法院关注公共利益,也不能滥用准许被告补充证据的条款。否则,该条款可能成为违法行政行为的“避风港”,与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的行政诉讼立法目的相悖。首先,不得准许被告补充证明行政程序合法的证据。行政机关应当在行政处理过程中熟知并掌握这些程序性证据,被告应当在举证期限内主动向人民法院提交,而不应依赖原告或第三人在诉讼程序中的提醒来补充。其次,不得准许补充提交对原告不利的证据和有利于被告的证据,以监督行政机关不滥用权力为目的。第三,不得准许作为补充证据提交《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第10条中规定的行政机关“应当主动重点公开的政府信息”。许多行政机关不依法公开信息并限制相对人的知情权,导致相对人在行政程序中处于不利地位,因此,在行政诉讼中限制行政机关准许补充证据是有利于督促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和主动公开信息的。
根据行政诉讼法第34条第2款的规定,当被诉的行政行为涉及第三人的合法权益,在第三人提供证据的情况下,人民法院可以准许被告就第三人提供的证据补充证据。在这种情况下,第三人应当具有与原告地位相当的地位,而不是与被告利益一致的第三人。同样,《证据规定》第9条第2款规定:“对当事人无争议,但涉及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或他人合法权益的事实,人民法院可以责令当事人提供或补充有关证据。”因此,如果行政机关申请补充证据,人民法院应当准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