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诉讼举证责任有怎样的特点
点击数:10 更新时间:2024-12-07
举证责任的起源及含义
举证责任的起源
举证责任制度起源于罗马法,并在近代德国得到繁荣。中国古代诉讼制度中没有举证责任制度。直到1910年起草的《大清民事诉讼法律草案》才在我国立法上引入举证责任制度。
举证责任的含义
举证责任是指证明主体为了使自己的诉讼主张得到法院确认,承担提供和运用证据支持自己主张的责任,以避免对己方不利的诉讼后果。举证责任包括主张责任、提供证据责任、说明责任和不利后果负担责任。
被告负举证责任是行政诉讼的特有原则
行政诉讼的起步
行政诉讼是我国三大诉讼制度中起步最晚的。直到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的颁布实施,才标志着我国行政诉讼制度的基本确立。
被告负举证责任的规定
在三大诉讼制度中,每个诉讼制度都对举证责任作了明确规定。刑事诉讼中,公诉案件的证明责任由公安机关、检察机关承担。民事诉讼中,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而行政诉讼中,被告对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负有举证责任。
被告负举证责任的立法原意
行政诉讼的历史背景
行政诉讼的确立标志着我国依法治国的进一步发展。在过去的封建专制社会中,行政机关滥用职权、超越职权的现象很普遍。为了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呼吁了很多年的“民告官”终于得到了法律的支持。
被告负举证责任的立法原意
被告负举证责任的立法原意主要在于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政,防止行政机关滥用职权,确保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行政诉讼举证责任的特点
行政诉讼是处理解决行政案件的法律制度,与民事诉讼和刑事诉讼并列为三大基本诉讼制度。行政诉讼中的举证责任具有以下特点:
行政诉讼强调行政机关的举证责任
行政诉讼中,被告负举证责任是行政诉讼的特有原则,强调了行政机关的举证责任。
行政诉讼举证责任是单方责任
行政诉讼中的举证责任是单方责任,即被诉的行政机关单方承担举证责任,不同于民事诉讼中的“谁主张、谁举证”。
行政机关的举证范围广泛
行政机关的举证责任不仅局限于事实证据,还包括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规范性文件。相关法律法规对被告举证内容、时间和程序都作了严格的限制性规定。
被告承担举证责任的原因
被告对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负举证责任的原因主要基于以下考虑:
行政机关必须先取证后裁决
行政机关在作出具体行政行为前,应当充分收集证据,然后根据事实和法律作出裁决。因此,被告应当能够有充分的事实材料证明其行政行为的合法性。
行政管理中的不平等
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关系中处于主动地位,而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处于被动地位。为了体现双方当事人地位的平等性,被告应当证明其行为的合法性,否则将承担败诉的后果。
行政机关的举证能力较强
行政机关在特定的行政案件中具有较强的举证能力,而原告可能无法具备取证的条件。要求原告承担举证责任超出了其承受能力。被告承担举证责任有利于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并保护原告的合法权益。
被告负举证责任是谁主张,谁举证的体现
被告对自己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负举证责任是根据民事诉讼法上的“谁主张,谁举证”原则。被告在作出具体行政行为前应当有事实依据和法律依据。如果被告主张其行为不违法,那么被告就应先提供证据来证实其主张,承担举证责任。这样的规定体现了在行政诉讼中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
在行政诉讼中原告承担举证责任的特别规定
在行政诉讼中,原告承担举证责任的特别规定主要包括以下情况:
原告证明起诉符合法定条件
原告起诉行政机关时必须证明起诉符合《行政诉讼法》规定的条件,包括原告是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起诉的被告明确,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根据,并属于人民法院受案范围和管辖。被告认为原告起诉超过起诉期限的由被告承担举证责任。
原告证明起诉被告不作为的事实
在起诉被告不作为的案件中,原告需要证明已向行政机关提出申请的事实。行政不作为是指行政机关消极地不履行法定职责,不进行实体审查和处理,或拖延履行职责。
原告证明因受被诉具体行政行为侵害而造成的损失
在行政确认时一并提起的行政赔偿案件中,原告需要证明因受被诉具体行政行为侵害而造成的损失的事实。总之,在行政诉讼中,被告对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负举证责任是原则,而原告在某些情况下需要承担举证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