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21 更新时间:2024-10-08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二十二条的规定,如果人民法院发现受理的案件不属于本院管辖,应当将其移送给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受移送的人民法院应当受理该案件。然而,如果受移送的人民法院认为该案件不属于本院管辖,应当向上级人民法院报请指定管辖,而不得再自行移送。
行政管辖权的确定主要基于人们对行政事务的主观认识。为了避免主观认识的偏差,我们有必要为行政管辖权的确立和分配提供法律基础,以确保行政管辖权在法律化过程中的合法性。我国的行政管辖权包括以下内容:
级别管辖是指行政主体系统中确定上下级行政主体之间首次处理行政事务的分工和权限。我国的行政主体一般分为中央、省、市和县四个级别。对于这四级行政主体的级别管辖,我国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往往只有原则性的规定。例如,《行政处罚法》规定:“行政处罚由违法行为发生地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具有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管辖。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不正当竞争行为进行监督检查;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由其他部门监督检查的,依照其规定。”从这些规定可以看出,只要行政事务属于该行政机关的权限范围内,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各级行政机关都具有管辖权。
地域管辖是指行政主体系统中确定同级行政主体之间首次处理行政事务的分工和权限。每个行政主体都有其独立的行政管辖区域。然而,在行政管辖的区域内,由于行政事务繁杂导致的分工,不同行政主体之间的管辖权可能会出现交叉和重叠的情况。例如,我国的产品质量法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的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工作。同时,各相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也负责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工作。这种交叉和重叠的行政管辖权现象是确立行政事务地域管辖权的现实基础。为了确保行政主体有效行使行政管辖权,科学划分行政事务的地域管辖权是非常必要的。
特别管辖是级别管辖权和地域管辖权的一种例外情况。在行政实践中,遵循级别管辖权和地域管辖权的原则确立行政管辖权有时无法解决特殊问题。因此,有必要在级别管辖权和地域管辖权之外创设一种特别管辖权,以弥补行政管辖制度的缺陷。
管辖权异议是当事人的重要诉讼权利,当事人正确行使该权利有助于法院正确确定对案件的管辖权。管辖权异议应当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只有本案的当事人有权提出管辖权异议,其他诉讼参与人无权就管辖问题向法院提出意见,也不能以此为借口不参加诉讼。一般来说,提出异议的当事人是被告和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原告是提起诉讼的人,因此不会对管辖权提出异议。然而,在移送管辖后,原告有权向受移送法院提出管辖权异议。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由于在诉讼中属于辅助一方当事人的地位,因此不具备异议权。
管辖权异议必须在法院受理案件后,并在提交答辩状期间提出,否则异议将无效。超过法定期间,人民法院将不再受理。如果当事人在此期间提出异议后又要求撤回,法院应予以允许。
在案件审理过程中,如果出现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或追加了案件当事人,他们的管辖异议权不受“提交答辩状期间”的限制。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案件,原告可以口头起诉,被告因未收到起诉状而不能书写答辩状,因此管辖异议不受答辩期间的限制。适用特别程序审理的案件由于不存在争议的双方,所以不存在“提交答辩状期间”,管辖权异议也不受限制。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在人民法院裁定其承担民事责任的情况下,如果对一审管辖权有异议,可以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七条的规定在二审期间提出管辖权异议,这种异议不应受“提交答辩状期间”的限制。
诉讼管辖异议应当采取书面形式,但口头形式也应该被允许。异议书可以随答辩状一并提出,也可以单独书写。
管辖权异议书应当向受理该案的人民法院提出。受理该案的法院在对该案进行实体审理之前,应先审议当事人对管辖权提出的异议,并就该案是否存在管辖权问题作出书面裁定。
对于满足上述形式要件的管辖权异议,人民法院应慎重地进行实质审查。如果经审查认为异议成立,受诉人民法院应作出裁定,并将案件移送给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进行审理。如果经审查认定异议不成立,则应裁定驳回。在审查决定作出之前,应停止对本案的实体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