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中约定公证才生效是否具有法律效力
点击数:14 更新时间:2024-06-13
合同中约定公证才生效是否具有法律效力
引言
最近,铁中院审结了一起房屋租赁合同纠纷案,涉及合同中约定“合同自双方当事人签字盖章、公证后生效”一条款的法律效力问题。本文将探讨在房屋租赁合同中,如果合同约定了公证才生效的条件,但实际履行了合同,该合同是否具有法律效力。
案件背景
2005年5月17日,某经贸公司与某服务公司签订了一份房屋租赁合同。根据合同约定,经贸公司租赁服务公司的房屋用于商业办公,租赁期限为二十年。合同规定,在双方当事人签字盖章后,需要进行公证才能生效。然而,在合同签订后,双方并未进行公证。尽管如此,经贸公司实际上已经开始履行合同,使用租赁房屋进行经营,但从未支付租金。
原告的主张
2008年9月,服务公司将经贸公司告上法庭,要求解除双方之间的房屋租赁合同,并要求经贸公司支付租金及违约金近130万元。服务公司认为,根据合同约定,合同需要进行公证才能生效。由于合同未进行公证,所以合同只是成立而未生效。此外,服务公司还指出,经贸公司一直未取得出租房屋的所有权证,违反了相关法规。
一审法院判决
一审法院经过审理后认为,尽管双方在签订合同时,服务公司未取得房屋所有权证,违反了相关法规。然而,这些法规只是部门规章,并没有强制性规定。因此,房屋租赁合同仍然是合法有效的。虽然合同中约定了公证后生效,但双方在合同未进行公证的情况下开始履行合同。因此,法院认为,双方的实际履行行为应视为对合同中“公证后生效”条款的变更。经贸公司的主张被法院驳回,并判决解除双方的租赁合同,并要求经贸公司支付租金及违约金。
二审法院审理
经贸公司不服一审判决,提起上诉至二审法院。经过详细阅卷和与双方当事人沟通,二审法院认为,虽然双方签订的房屋租赁合同为附生效条件的合同,但在合同未进行公证的情况下,服务公司已经向经贸公司交付了房屋。此外,经贸公司在实际占有房屋后进行了装修和经营,并将公司住所地变更至租赁房屋所在地。这些行为表明双方已经就合同的生效条件进行了变更。因此,房屋租赁合同已经具有法律效力。另外,合同中并未约定办理房屋产权证的事项,且服务公司未取得房屋产权证并不影响经贸公司对房屋的使用和经营。因此,二审法院维持了一审法院的判决。
结论
根据本案判决结果,即使合同中约定了公证才生效的条件,但在实际履行了合同的情况下,该合同仍然具有法律效力。双方的实际履行行为可以被视为对合同生效条件的变更。因此,在类似情况下,合同的约定并不会影响合同的法律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