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6 更新时间:2024-07-17
行政自由裁量权是指行政主体根据法律、法规、规章赋予的职责权限,在法律、法规、规章及行政目的和精神的基础上,针对具体的行政法律关系,自由选择并作出公正合理的行政决定的权力。
由于行政活动的复杂多变,行政活动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任何法律都有限度,尤其是规范行政活动的法律。因此,行政主体需要一定的自由裁量权来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现实,否则行政无法运转。
行政法律规范的有限性导致行政机关行使自由裁量权的存在和发展。在行政诉讼中引入对自由裁量权进行合理性审查的原则成为必要,因为行政主体基于法定范围内自由裁量权的行使产生的行为虽然在形式上是合法的,但严重不当的行为会损害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因此,自由裁量权的行使必须受到法律的控制,其行使应符合公平和正义的要求。
我国现代行政执法水平虽有所提高,但行政违法和行政不当仍然存在。在我国,行政主体的一切行政行为都必须接受人大监督、行政监督和司法监督。司法监督是最重要的一种监督形式和争议解决途径。然而,我国法律只赋予了人民法院对少数合理性问题进行审查的权利,对于大多数行政不当问题无法得到解决。
我国行政复议法规定,对行政复议决定不服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可以依照行政诉讼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然而,通过比较我国《行政复议法》和《行政诉讼法》中对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审查的法律规定,我们发现二者的规定不一致。
行政争议经过行政复议后,问题基本能够得到解决。然而,由于个别复议机关执法水平低下或部门保护等原因,复议决定可能违法或不当。由于行政诉讼法与行政复议法的不同规定,行政相对人对复议决定中不合理部分的内容难以在行政诉讼中得到救济。这可能导致人民法院明知复议决定不合理而无法解决问题,只能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
为了减少矛盾冲突,改进政府和群众的关系,刺激依法行政,衔接好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十分重要。关键在于赋予人民法院对行政行为合理性的审查权,加强对行政行为的司法审查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