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5 更新时间:2023-12-29
有人认为,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应全面评价干部的业绩,客观评定其功过。否则,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将不充分体现。领导干部认为,作为一名公务员,无论有无功劳,都付出了辛勤努力,审计评价不能只看缺点,对成绩轻描淡写。干部管理部门将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视为考察任用干部的新方法,要通过审计评价政绩,根据政绩使用干部。如果不全面审计或评价,就无法全面反映一个领导干部的各个方面。有些审计机关在评价中写道:该同志工作有魄力、兢兢业业、任劳任怨、认真负责,在任职期间取得了突出的成绩……这种评价更像是鉴定,完全按照主观想像和愿望进行,虚假不实,没有说服力。还有些评价中写道:通过审计,我们认为该同志在任职期间没有任何经济问题。
事实上,审计无论多全面,都无法替代组织人事部门对领导干部的全面考察。因为审计监督只是通过审核会计资料等,对被审计事项发表意见,而领导干部的政绩并非全部记录在财务会计资料中,大多数领导干部的政绩无法通过单位的财务会计资料全面反映。同时,领导干部作为国家经济管理的直接组织者和承担者,负有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的经济责任。审计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评价,是对领导干部任期内财务会计资料反映的与其单位资产和财政、财务收支情况相关的微观经济责任进行评定。因此,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审计评价并非对其经济责任的鉴定,仅通过几个指标的检查,无法全面恰当地鉴定领导干部履行职责的情况。审计评价只能对被审计领导干部在任职期间应承担的经济责任进行审计和评价。
在一些地方实施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时,尽管通知书上明确写着对某位领导的经济责任审计,但实际审计过程中仍按照常规的财政财务审计方式进行,没有体现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和特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目标是评价责任人包括自身经济问题在内的微观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从被审计者所在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入手,以确定责任人的经济责任为核心。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实施是在干部管理机制中引入审计监督制度,因此需要组织人事部门、被审计者本人和被审计者所在单位的积极配合。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是上级政府或党委交办的项目,审计机关在实施审计时,除了遵循法定的审计程序外,还需按照授权要求办理,审计文书的格式也不能简单套用常规审计项目的文书格式。
一般认为,审计是政府监督行为,审计未发现经济问题意味着被审计者“清正廉洁”,而被审计者日后涉嫌经济犯罪时,就会怀疑审计行为的公正性和权威性。我们认为,在法律规定下实施审计,审查范围和手段等方面存在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值得强调的是,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与经济专案审计不同。前者并非配合政法部门围绕重大经济问题,通过审计、审问、侦查等手段和方法来查明经济问题。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是对责任人在任期内以所在单位财政财务收支中的重大经济事项和经济职责进行评价和确认,既肯定成绩,又指出问题,绝不是为了特定的经济问题而实施审计。同时,审计也没有纪检监察部门的职能和侦查手段。
对领导干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的结果只能作为组织人事、纪检监察部门考察领导干部的参考资料,其作用是有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