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商欺骗消费者的行为有哪些
手律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消费权益 > 消费者权益法 > 消费权益法规法律知识

开发商欺骗消费者的行为有哪些

点击数:12 更新时间:2024-05-15

 
106622

商品房纠纷案件中的欺诈行为

作为一种商品,商品房的买卖受到市场因素的影响,由买卖双方协商进行。因此,根据消费者的生活消费需求,商品房应适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因此,房地产纠纷案件也应适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在商品房买卖过程中,如果开发商有欺诈行为,根据第49条的规定,开发商应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金额,增加的赔偿金额应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一倍。然而,在实践中,对于商品房买卖中的“欺诈行为”的理解存在问题,导致要求双倍赔付的案件胜诉率较低。

欺诈行为的认定

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及相关法律法规,以下情况可以认定为商品房买卖行为中的“欺诈行为”:

  1. 销售现房时,将伪劣房屋冒充合格甚至优质房屋进行销售。
  2. 销售现房时,故意隐瞒房屋真实面积,以谋取暴利。
  3. 将一般合格房屋冒充优质工程,以获取优质工程加价。
  4. 销售明知不能进入房地产市场进行公开销售的房屋。
  5. 以虚假的最低价、清盘价等欺骗性价格进行销售。
  6. 故意隐瞒开发商真实身份,或冒充其他开发商名义进行销售。
  7. 采取雇佣他人等方式进行欺骗性的销售诱导。
  8. 利用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大众媒体进行不可实现的虚假宣传。

如果开发商在销售商品房的过程中出现以上情况,并且是故意或明知的,购房者可以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9条要求开发商双倍赔付。

开发商双倍赔偿的条件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规定,如果出现以下五种情形之一,房屋的买受人可以要求返还已付购房款及利息,并要求出卖人承担不超过已付购房款一倍的赔偿责任:

  1. 商品房买卖合同订立后,出卖人未告知买受人又将该房屋抵押给第三人。
  2. 商品房买卖合同订立后,出卖人又将该房屋出卖给第三人。
  3. 故意隐瞒没有取得商品房预售许可证明的事实或提供虚假商品房预售许可证明。
  4. 故意隐瞒所售房屋已经抵押的事实。
  5. 故意隐瞒所售房屋已经出卖给第三人或为拆迁补偿安置房屋的事实。
延伸阅读
  1. 消费者在订立定金条款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2. 遭遇导游强买强卖怎么维权
  3. 挂名公司责任人被限制高消费怎么解除
  4. 向消协投诉
  5. 交强险理赔的要点与注意事项

消费者权益法热门知识

  1. 网购退货赔付条款细化 退货费或由消费者承担
  2. 哪些疾病可申请病假退
  3. 购房合同解除的事由有哪些?
  4. 饭店吃到异物怎么赔偿
  5. 被停车场升降杆砸到车怎么办
  6. 厦门导游威胁游客如何处理
  7. 《导游管理办法》明年正式实施,明确不得诱骗消费
消费者权益法知识导航

热门解决方案

  1. 刑事诉讼辩护与代理须知
  2. 借款人无力偿还借款时的纠纷
  3. 民间借贷中的保证人
  4. 集体合同的效力
  5. 抚养子女和赡养老人所欠的债务,离婚时如何承担?
  6. 房屋相邻关系
  7. 借名买房纠纷

热门合同下载

  1. 耗材采购合同范本
  2. 合作协议书
  3. 转让上海公司股权范本
  4. 家庭暴力离婚协议书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