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欺诈和诈骗有什么区别
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消费权益 > 消费者权益法 > 消费权益法规法律知识

消费欺诈和诈骗有什么区别

点击数:30 更新时间:2024-12-19

 
106559
消费者在消费者的过程中,可能会遭遇商家欺诈的情况,一旦被商家起家消费者的权益就会有巨大的伤害。但有些消费者也遇到了诈骗的事情,那么消费欺诈和诈骗有什么区别?手心律师网小编介绍了相关内容。

民事欺诈的特征和调整

民事欺诈是一种欺诈行为,其特征在于通过夸大事实或虚构部分事实的手段,诱使对方陷入认识错误并与其订立合同,以谋取一定利益。一个典型的例子是以次充好的消费欺诈行为。

刑法对诈骗罪的规定

根据《刑法》对诈骗罪的规定,其目的明确为非法占有财物。具体来说,行为人不打算付出任何代价或做出任何劳务,而是通过取得对方的信任来非法占有财物。

民事欺诈与刑事欺诈的区别

虽然民事欺诈在客观上表现为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但其欺诈行为仍然在民事法律关系范围内,因此应由民事法律和政策来调整。而诈骗罪中的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因此应由刑法来调整。

如何认定消费欺诈

要件一:经营者具有主观故意

故意是经营者的主观构成要件,但过失不属于主观要件。因为如果经营者并无恶意,予以惩罚性赔偿显然过于苛刻,不利于保护经营者的发展。

为了解决消费者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问题,对于故意的认定,现代民法倾向于更多地依靠客观标准。因此,故意的认定采取过错推定较为适宜,即根据经营者的客观行为推定是否存在故意。只要经营者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具有欺诈的后果,就可以推定经营者有欺诈故意,而经营者有权举证证明自己不存在欺诈故意。

要件二:经营者具有欺诈的客观行为

欺诈的客观行为包括捏造虚假情况、歪曲和隐瞒事实的真实情况、以次充好、以假充真等。具体判断需要结合案情、法律法规和行业惯例进行综合评判。

因此,以上行为属于客观欺诈行为,容易使消费者产生误解。

要件三:欺诈行为与消费者的购买意思表示之间具有因果关系

这种因果关系要求消费者因为欺诈行为而陷入错误的认识并作出购买意思表示。这是一种直接的因果关系,不能仅仅因为产品有一点标签瑕疵或夸张宣传就认定为欺诈。

延伸阅读
  1. 买房协议是否构成诈骗:住宅与公寓的区别
  2. 不当得利不成立可以告诈骗吗
  3. 商场出租消防通道是否合法
  4. 民事合同欺诈与合同诈骗罪
  5. 合同诈骗与经济纠纷

消费者权益法热门知识

  1.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适用范围及“知假买假”者的索赔权保护
  2. 实体店退换货法律规定
  3. 亮点一: 举证责任倒置
  4.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五条的规定,对于经营者提供商品或服务存在欺诈行为的情况,消费者有权要求增加赔偿金额,赔偿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价格或接受服务费用的三倍,但不得低于五百元。如果
  5. 双十一卖家虚假活动怎么赔偿
  6. 诈骗罪和侵占罪的最根本区别
  7. 消费欺诈和诈骗有什么区别
消费者权益法知识导航

热门解决方案

  1. 刑事诉讼辩护与代理须知
  2. 借款人无力偿还借款时的纠纷
  3. 民间借贷中的保证人
  4. 集体合同的效力
  5. 抚养子女和赡养老人所欠的债务,离婚时如何承担?
  6. 房屋相邻关系
  7. 借名买房纠纷

热门合同下载

  1. 耗材采购合同范本
  2. 合作协议书
  3. 转让上海公司股权范本
  4. 家庭暴力离婚协议书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