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6 更新时间:2024-04-26
民事欺诈是指一方故意告知对方虚假情况或隐瞒真实情况,诱使对方作出错误的意思表示。民事欺诈的构成要件包括:
一方故意隐瞒虚假情况或不告知对方情况,故意可以包括明知虚假而告之或不告知,以及应知而由于疏忽大意没有告知。
一方实施了欺诈行为,可以是故意告知虚假情况的作为行为,也可以是有义务告知而不予告知的不作为行为。隐瞒则包括故意以一定行为掩盖真实情况的作为和不予告知真实情况的不作为。
由于一方的欺诈行为,诱使对方陷入了错误的认识。
由于错误的认识,对方做出了违反其真实意思表示的行为。在没有对方的欺诈行为下,另一方本应作出或不做出一定行为,然而由于一方的欺诈行为而不作出或作出了一定的行为。
合同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合同诈骗罪的表现形式包括:
以虚构的单位或者冒用他人名义签订合同。
以伪造、变造、作废的票据或者其他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
没有实际履行能力,以先履行小额合同或部分履行合同的方法,诱骗对方当事人继续签订和履行合同。
收受对方当事人给付的货物、货款、预付款或者担保财产后逃匿。
以其他方法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
民事欺诈和合同诈骗罪在以下方面存在联系和区别:
民事欺诈的主观目的是为了经营,通过欺诈行为获取对方的一定经济利益;而合同诈骗罪的主观目的是以签订经济合同为名,达到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目的。
合同诈骗罪涉及的财物数额较大,根据相关规定,个人诈骗公私财物数额在五千元至二万元以上,单位以单位名义实施诈骗且诈骗所得归单位所有的数额在五万至二十万元以上;而民事欺诈的财物数额没有具体规定。
民事欺诈的行为后果是对方做出了违反真实意思表示的行为;而合同诈骗罪的行为后果是非法占有对方财物。
行为人签订合同后的态度对于是否构成合同诈骗罪非常重要。例如,如果行为人在履行合同义务方面表现良好,但私刻公章或虚构单位签订合同,虽然行为违法但不构成合同诈骗罪。但如果行为人在签订合同后携款潜逃,则构成合同诈骗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