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欺诈的认定标准是怎么样的
点击数:9 更新时间:2024-11-01
消费欺诈在我们生活中也是出现的,在消费者投诉受理中,消费欺诈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常见的有旅游中的消费欺诈,电商购物中的消费欺诈,这些都是卖家在其宣传中常常误导或者故意忽略的手段来诱导消费者购买。那么消费欺诈的认定标准是怎么样的?手心律师网小编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
如何认定消费欺诈行为
消费欺诈行为是指经营者在提供商品或服务过程中,采取虚假或其他不正当手段欺骗、误导消费者,使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
一、经营者提供商品或服务时采用的手段
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国家工商总局《侵害消费者权益行为处罚办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判断经营者的行为是否构成消费欺诈:
- 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以不合格商品冒充合格商品
- 销售国家明令淘汰并停止销售的商品
- 故意使用不合格的计量器具或破坏计量器具准确度
- 骗取消费者价款或费用而不提供或不按约定提供商品或服务
- 不以真实名称和标记提供商品或服务
- 以虚假或引人误解的商品说明、商品标准、实物样品等方式销售商品或服务
- 作虚假或引人误解的现场说明和演示
- 采用虚构交易、虚标成交量、虚假评论或雇佣他人等方式进行欺骗性销售诱导
- 以虚假的“清仓价”“甩卖价”“最低价”“优惠价”或其他欺骗性价格表示销售商品或服务
- 以虚假的“有奖销售”“还本销售”“体验销售”等方式销售商品或服务
- 谎称正品销售“处理品”“残次品”“等外品”等商品
- 夸大或隐瞒所提供的商品或服务的数量、质量、性能等与消费者有重大利害关系的信息误导消费者
- 以其他虚假或引人误解的宣传方式误导消费者
二、经营者的行为是否误导消费者
判断经营者的行为是否误导消费者应以一般消费者的认知水平和识别能力为准。如果该行为足以使一般消费者发生误解,即构成欺诈。如果该行为不足以使一般消费者发生误解,个别消费者应证明自己确实发生误解以主张欺诈行为的成立。经营者实施欺诈行为,一般都会造成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损害,但认定消费欺诈行为并不要求消费者有实际的损失或损害发生,只要经营者的行为足以误导消费者就可以被认定为欺诈。
三、经营者是否具有实施欺诈行为的主观方面
虽然法律、法规并未明确规定构成欺诈行为必须具有主观故意,但从文义上理解,欺诈就是掩盖事实真相误导消费者,“欺诈”二字本身已经揭示经营者具有主观故意。所以,在以下六种情形下,经营者如果不能证明自己没有欺骗、误导消费者的故意,就属于欺诈:
- 销售的商品或提供的服务不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要求
- 销售失效、变质的商品
- 销售伪造产地、伪造或冒用他人的厂名或厂址、篡改生产日期的商品
- 销售伪造或冒用认证标志等质量标志的商品
- 销售的商品或提供的服务侵犯他人注册商标专用权
- 销售伪造或冒用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称、包装、装潢的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