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21 更新时间:2024-07-08
在北京某购物中心购买的三百支派克笔被发现是三无产品,于是孙某将购物中心告上法院。然而,北京市第二人民法院认为孙某未能提供证据证明这三百支派克笔是为生活消费所需,因此认定孙某属于知假买假,不在消费法保护范围内,故不予支持。
法院在审查此案时,首先关注的并非商品是否为假货,而是定购卖人是否为生活消费所需。然而,这种审查实际上是既无必要又无法实现的。首先,生活的定义十分广泛,包括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经济生活和日常生活等。因此,人的一切活动都可以被视为生活。因此,为生活消费也应该包括所有形式的消费,而非仅限于日常生活消费。此外,消费的目的实际上是无法明确界定的。例如,自行车既是生活工具又是生产工具,购买自行车的人可能是为了上下班、工作、听报告或买菜,这算是什么样的消费呢?再举一个例子,作家使用派克笔写作,学生使用派克笔学习,这是否属于为生活消费呢?此外,商家和法律都无权也没有必要去界定购卖者如何消费。购买刀具的人可能用来杀人,也可能用来自杀;购买邮票的人可能并非为了寄信;购买笔的人也可能并非用来写字。因此,购买者如何为生活消费完全是购买者的自由和隐私,无需提供证据来证明。商家只有提供真实的商品的义务,而没有售假的理由;一旦售假被揭穿,售假者只能接受惩处,无权通过推测购买者的目的来对抗指控。法律也无需通过购买者购物的数量等来推测购买者的目的,更不能以此作为购买者不受消费法保护的理由。
即使一定要让购买者证明是如何为生活消费的,那么首先必须是真货才行。如果商品是真货,购买者当然可以通过使用来证明,例如使用三百支派克笔每支写一个字,或者赠送给希望工程等。然而,如何使用才算是为生活而消费的并无明确答案。而且,既然已经确认商品是假货,证明如何为生活而消费已经没有意义。因为假货没有被使用,也不会造成更严重的后果。如果购买者真的为生活而消费了假货,而这造成了严重后果,那么谁来负责呢?这已经不是双赔偿的问题,而是消费者和商家都会受到损害。
令人奇怪的是,法院更加注重对打假者的打击,而不是对售假者的惩罚。这实际上是在反过来对付打假者,而非团结一致对付售假者。这种做法令人无法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