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3 更新时间:2024-04-15
某法院审理了刘先生对公司知情权的案件。刘先生是某公司的大股东,该公司是一个注册资金为80万元的股份合作制企业,刘先生出资20万元。由于公司经营问题引发了股东之间的分歧,刘先生要求查阅公司账册及相关原始凭证了解公司经营状况,但被公司拒绝。刘先生认为自己作为大股东有权了解公司的经营状况,为了维护自己的知情权,将公司告上了法院。
法院根据《公司法》第32条、第110条、第176条的规定认为,刘先生虽然有知情权,但其要求查阅公司账册和原始凭证的诉讼请求超出了法律规定的知情权范围。因此,法院仅判决该公司提供去年的财务年度报表给刘先生查询。
该案反映了公司法规定的公司知情权范围过于狭窄的问题。根据公司实际经营情况,财务会计报告并不能真正反映公司的经营实际情况,单凭财务报表无法满足股东维护自身权益的需求。目前,公司法中对股东查阅财务会计报告制作来源的原始资料没有明确规定,导致股东难以了解公司的实际情况,削弱了股东的知情权。
审理了一起原告王某诉被告李某、李某、董某停止侵害原告的知情权案件。通过审理查明,原、被告及周某、姚某共同出资成立某超市有限责任公司,原告为公司执行董事,法定代表人。在经营过程中,原告与被告发生纠纷,被告拒绝原告的介入。
被告称,股东会会议记录和公司财务会计报告在财务处,被告没有干涉原告的查阅权。被告认为原告的诉讼请求没有法律依据,应驳回。
该案反映了在类似案件中的诉讼主体问题。对于以公司法定代表人身份起诉公司的案件,如何确认被告在法律上的地位仍然是一个空白。目前,我国法律规定公司的法定代表人代表公司应诉,但对于公司知情权纠纷案件,法定代表人以原告身份起诉公司,对被告公司出庭人员资格的审查缺乏法律标准和依据,导致执行难问题的出现。
在企业中,由于股东之间发生知情权纠纷,虽然是个别股东操纵,但由于他们一般不直接管理财务帐本及财务报告,法院若直接判令他们履行义务,则在执行工作中可能出现法院判决主体与实际执行主体不一致,导致无法执行的局面。因此,当前的公司法在公司知情权范围和主体问题上存在明显滞后,需要进一步修改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