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4 更新时间:2024-07-28
破产作为一种经济现象,是商品经济出现之后信用关系建立和发展的产物。而作为一个法律范畴,则是指对这种信用干系的特殊调节制度,是特定当事人之间的信用关系产生危机时,为贯彻债权人平等原则,以满足债权人公正分配的要求。
在满足债权人要求的同时,我们发现,破产的提起,一般发生在企业“无力偿债”(insolvent),为防止企业债务不断扩大的情况之下。这样,在具体审理破产案件的时候,法院往往面临两大难题:1、破产企业债务清偿率低下;2、债务人个别任意清偿行为的效力问题。从实质上来看,这两个问题均涉及到在破产过程中对破产债权人利益的保护,是法院在审理破产案件中急待解决的问题。
破产企业债务清偿率低下的产生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从我国现阶段破产企业的具体情况来看,大多数都是国有企业且财务管理相当混乱。由于在现有的法律实践中,对于破产企业经营者的责任难以进行追究,而且对“内部人控制”问题,即国有企业经营者利用现代企业治理结构来损公肥私,导致企业破产的问题,现在还没有一个较好的防止与处理方法。
破产企业也往往因大量的债权回收不了而使企业资金周转不灵、经营不善而导致破产。而在破产案件的审理中,破产企业的债权往往大部分收不回来或根本无法回收。
在对破产企业的财产进行拍卖时,难以实现财产的全部变现,致使破产债券人的债权难以得到保证,国有资产在其中也流失严重。
针对以上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在政府财政部门逐级设立国有企业破产预警系统,以及政府破产企业重整部门,通过会计报表的审查与确认,及时发现企业财务状况的恶化,进行清算和保护债权人利益。
通过以上措施,可以提高破产企业债务清偿率,保护债权人的权益,减少国有资产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