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0 更新时间:2024-05-09
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单位应当特别注意女职工的孕前保健。以下是单位在女职工孕前保健方面应当遵守的法律规定:
已婚待孕女职工禁止从事铅、汞、苯、镉等作业场所属于《有毒作业分级》标准中第Ⅲ-Ⅳ级的作业。
单位应积极开展优生宣传和咨询,提供相关的优生知识和信息。
对女职工应进行妊娠知识的健康教育,使她们在月经超期时主动接受检查。
患有射线病、慢性职业中毒、近期内有过急性中毒史及其它有碍于母体和胎儿健康疾病者,暂时不宜妊娠。
对有过两次以上自然流产史,现又无子女的女职工,应暂时调离有可能直接或间接导致流产的作业岗位。
单位应当根据相关法律规定,为女职工提供孕期保健。以下是单位在女职工孕期保健方面应当遵守的法律规定:
自确立妊娠之日起,女职工应建立孕产妇保健卡(册),进行血压、体重、血、尿常规等基础检查。对接触铅、汞的孕妇,应进行尿中铅、汞含量的测定。
单位应定期进行产前检查、孕期保健和营养指导,确保女职工的身体健康。
单位应推广孕妇家庭自我监护,系统观察胎动、胎心、宫底高度及体重等。
单位应实行高危孕妇专案管理,无诊疗条件的单位应及时转院就诊,并配合上级医疗和保健机构严密观察和监护。
女职工较多的单位应建立孕妇休息室。妊娠满7个月应给予工间休息或适当减轻工作。
妊娠女职工不应加班加点,妊娠7个月以上(含7个月)一般不得上夜班。
女职工妊娠期间禁忌从事的劳动范围包括:
从事立位作业的女职工,妊娠满7个月后,其工作场所应设立工间休息座位。
有关女职工产前、产后、流产的假期及待遇,《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和《关于女职工生育待遇若干问题的通知》有明确规定,单位应严格执行。
对违反规定侵害女职工劳动保护权益的单位负责人及其直接责任人员,其所在单位的主管部门,应根据情节轻重,给予行政处分,并责令该单位给予被侵害女职工合理的经济补偿。如果构成犯罪,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