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8 更新时间:2024-04-22
根据《工伤保险条例》和《工伤认定办法》的规定,工伤认定应当由统筹地区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作出。
不同地区的统筹地区设置不一,根据具体情况设定。根据规定,直辖市和设区的市实行全市统筹,其他地区的统筹层次由各省、自治区确定。需要说明的是,直辖市实行的是省级统筹,但不负责工伤认定的具体事项。因此,《工伤保险条例》第17条第3款规定,省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该进行工伤认定,而设区的市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按照属地原则进行工伤认定。
工伤认定是指根据国家的政策、法规,确定职工受伤或患职业病是否因工造成的事实。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作出的工伤认定属于具体行政行为,如果个人或用人单位对工伤认定决定不服,可以依法提起行政复议;对行政复议决定不服,可以依法提起行政诉讼。这样的规定有利于保护工伤职工和所在企业的利益。
(1)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
(2)工作时间前后在工作场所内,从事与工作有关的预备性或收尾性工作受到事故伤害;
(3)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履行工作职责受到暴力等意外伤害;
(4)患职业病;
(5)因工外出期间,由于工作原因受到伤害或发生事故下落不明;
(6)在上下班途中,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
(7)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认定为工伤的其他情形。
(1)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或发生事故下落不明;
(2)在抢险救灾等维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活动中受到伤害;
(3)职工原在军队服役,因战、因公负伤致残,已取得革命伤残军人证,到用人单位后旧伤复发。
《工伤保险条例》对《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进行了较大的修订,扩大了工伤认定的适用范围,增加了视为工伤的情形。新发布的《工伤保险条例》对工伤认定的标准更为准确、宽泛。新增了一项内容,即在工作时间前后在工作场所内,从事与工作有关的预备性或收尾性工作受到事故伤害的情形。对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的,只要在上下班途中即可认定为工伤,不必限制在上下班的规定时间和必经路线上。可以看出,新发布的《工伤保险条例》加强了对职工合法权益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