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22 更新时间:2024-02-23
裁员是指用人单位因生产经营状况发生变化而解除劳动合同的行为。用人单位在特定期间内,根据法律规定进行集中辞退员工,以裁减因生产经营状况变化而产生的富余人员。
根据《劳动法》第四十条的规定,用人单位可以提前三十日书面通知劳动者本人或额外支付一个月工资后解除劳动合同,具体情形包括:
根据《劳动法》第四十一条的规定,需要裁减人员二十人以上或占企业职工总数百分之十以上的用人单位,应提前三十日向工会或全体职工说明情况,听取工会或职工意见后,经向劳动行政部门报告,可以裁减人员的情形包括:
在裁减人员时,应优先留用以下人员:
根据《劳动法》第四十二条的规定,劳动者有以下情形之一,用人单位不得依照本法第四十条、第四十一条的规定解除劳动合同:
根据《劳动法》第四十三条的规定,用人单位单方解除劳动合同时,应事先将理由通知工会。用人单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或劳动合同约定的,工会有权要求用人单位纠正。用人单位应研究工会的意见,并将处理结果书面通知工会。
根据《劳动法》第四十四条的规定,劳动合同终止的情形包括:
根据《劳动法》第四十五条的规定,劳动合同期满,若存在《劳动法》第四十二条规定的情形之一,劳动合同应续延至相应情形消失时终止。但是,根据国家有关工伤保险的规定,丧失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劳动者的劳动合同终止按照相应规定执行。
根据《劳动法》第四十六条的规定,用人单位应根据以下情形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
根据《劳动法》第四十七条的规定,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
对于月工资高于用人单位所在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劳动者,经济补偿的标准按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数额支付,支付的年限最高不超过十二年。月工资是指劳动者在劳动合同解除或终止前十二个月的平均工资。
根据《劳动法》第四十八条的规定,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劳动者要求继续履行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继续履行;劳动者不要求继续履行劳动合同或劳动合同已不能继续履行的,用人单位应根据本法第八十七条的规定支付赔偿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