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诈骗罪解析
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合同法 > 合同欺诈 > 合同诈骗罪法律知识

合同诈骗罪解析

点击数:13 更新时间:2024-01-08

 
55623
一、概念

合同诈骗罪的构成要件

一、犯罪主体

合同诈骗罪的主体包括刑事责任年龄且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和法人单位。根据《刑法》第231条的规定,单位犯合同诈骗罪等罪,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依法进行相关处罚。因此,无论是自然人还是法人单位,只要是合同的当事人一方,都可以构成合同诈骗罪的主体。

二、犯罪主观要件

合同诈骗罪的主观要件是故意,并且具有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目的。行为人必须具有诈骗的故意,并且意图占有非法所得。诈骗故意可能产生在行为人实施行为的最初,也可能产生在其他合法行为进行的过程中。行为人在签订合同时可能没有骗取对方财物的故意,但在合同履行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如货源、销路、市场行情变化等,产生了诈骗的故意。行为人有归还能力而不愿归还已经到手的对方财物,并采取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等手段,欺骗对方,以达到侵吞对方财物的目的。

三、犯罪的客体

合同诈骗罪侵犯的客体是复杂的,既侵犯了合同他方当事人的财产所有权,又侵犯了市场秩序。合同诈骗行为直接破坏了国家对经济的管理制度,严重打乱了国家对市场的管理秩序,侵犯的对象是国家对合同的管理制度、诚实信用的市场经济秩序和合同当事人的财产所有权。因此,合同诈骗行为对于社会主义市场交易秩序和竞争秩序造成了极大的妨害。

四、犯罪客观要件

合同诈骗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虚构事实、隐瞒真相,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并且数额较大。行为人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关键在于查清行为人有无履行合同的实际能力。行为人明知自己没有履行合同的实际能力或者担保,故意制造假象使与之签订合同的人产生错觉,以达到骗取财物的目的。具体包括行为人根本不具备履行合同的实际能力、采取欺骗手段、使对方产生错误认识,并且被骗人自愿地与行为人签订合同并履行合同义务,交付财物或者行为人(或第三人)直接非法占有他人因履约而交付的财物。

认定

一、本罪与一般合同纠纷的界限

合同纠纷与合同诈骗罪有相似之处,但行为人的主观目的是区分两者的关键。行为人的主观目的可以从签订合同时有无履行合同的能力、是否有欺骗行为、在签订合同后有无履行合同的实际行动、是否愿意承担违约责任和未履行合同的原因等方面考察。

二、本罪与诈骗罪及其他诈骗犯罪的界限

合同诈骗罪与诈骗罪及其他诈骗犯罪的界限在于诈骗行为是否是在合同签订、履行过程中产生的。如果诈骗行为是在合同签订、履行过程中产生的,那么构成合同诈骗罪。

处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24条的规定,结合刑法总则关于单位犯罪的处罚,合同诈骗罪的处罚为:自然人犯本罪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单位犯本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延伸阅读
  1. 合同诈骗罪的既遂与未遂的认定标准
  2. 担保人被债务人欺骗是否还承担担保责任
  3. 合同诈骗罪和骗取贷款罪之间的区别
  4. 合同诈骗罪的起诉程序及相关法律规定
  5. 对一般合同诈骗手段的辨别

合同欺诈热门知识

  1. 本罪与合同纠纷的界限
  2. 案情简介
  3. 构成欺诈行为的要件
  4. 合同诈骗罪的处理方式
  5. 案情
  6. 汽车销售合同中的常见陷阱
  7. 合同欺诈问题的研究背景
合同欺诈知识导航

合同纠纷解决方案

  1. 如何签订委托合同
  2. 乘人之危的合同效力待定
  3. 重大误解的合同可撤销可变更
  4. 一方迟延履行,另一方享有合同解除权
  5. 情势变更对合同的影响
  6. 合同预期违约的解除权
  7. 如何订立合同

热门合同下载

  1. 耗材采购合同范本
  2. 合作协议书
  3. 转让上海公司股权范本
  4. 家庭暴力离婚协议书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