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0 更新时间:2025-09-13
证据是指用以证明案件事实的一切材料和事实。真实可靠的证据是法院判案的根据。这部分证据称为“可定案证据”。可定案证据具有三方面的特征:⑴客观性;⑵相关性;⑶合法性。
行政诉讼具有以下特点:
⑴行政诉讼的最终事实是被诉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
⑵行政诉讼被告必须自始至终地承担证明被诉具体行政行为合法的法定举证责任。
⑶行政诉讼被告在诉讼过程中,不得自行向证人和原告收集证据,作为被告代理人的律师也不得自行向原告和证人收集证据。
⑷人民法院在行政诉讼中有收集证据的权力,而无收集证据的义务,其主要任务是审查判断证据。
根据行政诉讼法,以下是证据原件的效力:
(1)国家机关以及其他职能部门依职权制作的公文文书优于其他书证。
(2)鉴定结论、现场笔录、勘验笔录、档案材料以及经过公证或者登记的书证优于其他书证、视听资料和证人证言。
(3)原件、原物优于复制件、复制品。
(4)法定鉴定部门的鉴定结论优于其他鉴定部门的鉴定结论。
(5)法庭主持勘验所制作的勘验笔录优于其他部门主持勘验所制作的勘验笔录。
(6)原始证据优于传来证据。
(7)其他证人证言优于与当事人有亲属关系或者其他密切关系的证人提供的对该当事人有利的证言。
(8)出庭作证的证人证言优于未出庭作证的证人证言。
(9)数个种类不同、内容一致的证据优于一个孤立的证据。
根据法庭程序规定,以下是法庭对证据的认定与更正:
1. 法庭在庭审中经过质证的证据,能够当庭认定的应当当庭认定。
2. 不能当庭认定的证据应当在合议庭合议时认定。
3. 法庭发现当庭认定的证据有误时,应及时予以纠正。在庭审结束前发现认定有误的,应当重新进行认定。在庭审结束后宣判前发现认定有误的,在裁判文书中予以更正并说明理由,也可以再次开庭予以认定。
4. 对有新的证据材料可能推翻已认定的证据的,应当再次开庭予以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