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 更新时间:2025-05-15
柯女士在出国呆了5个月后回国,发现她使用的号码为×××99976543的手机卡因未充值而停机3个月并被销户。为了恢复号码,柯女士前往工业路上的营业厅办理复号。这个手机卡是她2004年在福州大学城办理的,当时只花了100元,没有被告知这是“优号”也没有享受到“优号”的福利。
柯女士致电该运营商,客服人员表示“优号入网”需要满足一定条件,这是公司的规定。客服人员解释说,号码被销户后会有三个月的冷冻期,在此期间,如果需要申请复号,需要缴存一定的话费。如果柯女士无法接受这一条件,运营商将再次联系客户,协商解决此事。
通过查询公开报道,发现漳州市的一位市民也遇到了和柯女士类似的情况。她的手机号尾号是5个8,被销户后希望复号,却被要求交纳10万元,并且每个月还要保底消费1500元。经过协商,双方达成了预存2万元话费和每月保底消费88元的解决方案。之后,运营商再次联系该市民,并提出了预存5000元话费和158元终身套餐的方案。然而,柯女士表示无法接受这一方案。
如果手机号尚未被卖出,用户想要恢复号码,只能与运营商协商。作为国内运营商,他们是否有必要在每个环节上都追求高额利润,而不放过任何一个机会呢?相关部门是否能够督促运营商在停机保号业务上更加人性化一些,更加关注消费者的权益呢?例如,可以考虑提供一个月的免费停机保号,或者在三个月内不删除号码使用权等。每一个“天价复号费”的故事都是消费者与市场强势方之间权益之争的缩影,也是对市场公平的呼唤。
公平公正是商品经济社会的市场原则。主管部门应当加强监管,对停机复号收费的期限、额度和费用进行限制。应该从保护弱者利益的角度出发,制定相关规定,以保护处于弱势的消费者利益。不能任由运营商一方独大,这显然是不公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