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法定解除的情形包括哪些?
点击数:8 更新时间:2023-08-11
导读:我国民法典还规定了法定的解除情形。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当事人可以解除合同:第一因不可抗力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第二在履行期限届满之前,当事人一方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表明不履行主要债务;第三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主要债务,经催告后在合理期限内仍未履行;第四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债务或者有其他违约行为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第五法律规定的其他情形。
一、民法典规定的解除情形
1. 不可抗力
根据民法典规定,当因不可抗力导致无法实现合同目的时,合同可以被解除。
2. 拒绝履行主要债务
若一方当事人明确表示或以行为表明不履行主要债务,导致无法实现合同目的,合同可以被解除。
3. 迟延履行主要债务
若一方当事人迟延履行主要债务,在催告后合理期限内仍未履行,导致无法实现合同目的,合同可以被解除。
4. 迟延履行或其他违约情形
若一方当事人迟延履行债务或有其他违约行为,导致无法实现合同目的,合同可以被解除。
5. 法律规定的其他解除情形
除上述情形外,根据法律的规定,还可能存在其他解除合同的情形。
二、合同解除权消灭的情形
合同是双方当事人为了明确各自的权利义务而订立的协议,一旦合同订立,双方都应遵守并履行合同。然而,当乙方希望解除合同时,需要满足哪些条件呢?根据法律规定,合同可以通过双方当事人协商一致解除,即协商解除。另外,也可以在合同签订时明确约定合同解除的条件,当条件达成时合同解除,即约定解除。但是,如果没有事先约定解除条件,双方当事人也无法协商一致,是否就意味着不能解除合同呢?答案是否定的。
因为我国民法典还规定了法定的解除情形。根据《民法典》第五百六十三条的规定,当事人可以解除合同的情形包括:
1. 不可抗力
因不可抗力导致无法实现合同目的;
2. 拒绝履行主要债务
在履行期限届满之前,一方当事人明确表示或以自己的行为表明不履行主要债务;
3. 迟延履行主要债务
一方当事人迟延履行主要债务,在催告后合理期限内仍未履行;
4. 迟延履行债务或其他违约行为
一方当事人迟延履行债务或有其他违约行为,导致无法实现合同目的;
5. 法律规定的其他情形
根据法律的规定,可能存在其他解除合同的情形。
三、可撤销合同的五种情形
合同可撤销的原因包括欺诈、胁迫、重大误解、显失公平、乘人之危五种情形。
1. 欺诈
指一方当事人故意实施欺骗行为,使对方陷入错误并订立合同。
2. 胁迫
指一方当事人通过物质或精神上的强制迫使对方与其订立合同。
3. 重大误解
指行为人对合同的重要内容产生错误认识,并基于此错误认识订立合同。
4. 显失公平
指合同中的权利义务关系明显不符合权利义务平等原则。
5. 乘人之危
指行为人利用他人的困境或紧急需求,强迫对方接受明显不公平条件并作出不真实意愿的表示,从而签订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