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28 更新时间:2022-05-13
在行政案件中,应当制作辨认笔录,由办案人民警察和辨认人签名或捺指印。如果有必要,还应对辨认过程进行录音、录像。
法律依据:《公安机关办理行政案件程序规定》第一百零六条
在对书证和物证进行质证时,当事人应当出示证据的原件或原物。但如果当事人出示原件或原物存在困难,并经法庭准许,可以出示复制件或复制品。如果原件或原物已不存在,可以出示证明复制件、复制品与原件、原物一致的其他证据。
当事人原则上应向法庭出示视听资料的原始载体。视听资料应当当庭播放或显示,并由当事人进行质证。
对证人进行交叉询问是审查证人证言的必要且有效方式。一般情况下,证人应当在庭审中作证,并接受当事人的询问。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凡是了解案件事实的人都有出庭作证的义务。在必要时,原告或第三人可以要求相关行政执法人员作为证人出庭作证。包括:
(1) 对现场笔录的合法性或真实性有异议的;
(2) 对扣押财产的品种或数量有异议的;
(3) 对检验的物品取样或保管有异议的;
(4) 对行政执法人员身份的合法性有异议的;
(5) 其他需要出庭作证的情形。
然而,鉴于特殊情况下,证人可能无法或不方便出庭作证,法律规定如下情形之一的,经人民法院准许,当事人可以提交书面证言:
(1) 当事人在行政程序或庭前证据交换中对证人证言无异议的;
(2) 证人因年迈体弱或行动不便无法出庭的;
(3) 证人因路途遥远、交通不便无法出庭的;
(4) 证人因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或其他意外事件无法出庭的;
(5) 证人因其他特殊原因确实无法出庭的。
不能正确表达意志的人,即使了解案件情况,也不能向法庭正确描述和说明,因此不能作为证人。如果当事人对证人能否正确表达意志有怀疑,有权向法院提出审查或鉴定申请。人民法院根据当事人的申请可以对证人能否正确表达意志进行审查或交由有关部门鉴定。必要时,人民法院也可以依职权将此事交由有关部门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