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应当通过劳动争议处理程序解决的事项怎么处理
点击数:20 更新时间:2022-05-10
依据《劳动保障监察条例》的规定,对应当通过劳动争议处理程序解决的事项,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当告知投诉人依照劳动争议处理程序办理。关于对应当通过劳动争议处理程序解决的事项怎么处理的问题,下面由手心律师网小编为你详细解答。
对应当通过劳动争议处理程序解决的事项怎么处理
1、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的告知义务
根据《劳动保障监察条例》第二十一条规定,对于应当通过劳动争议处理程序解决的事项或已经按照劳动争议处理程序申请调解、仲裁或提起诉讼的事项,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当告知投诉人依照劳动争议处理或诉讼的程序办理。
2、法律依据
《劳动保障监察条例》第二十一条
劳动争议处理程序如何进行
1、调解程序
除因签订、履行集体合同发生的争议外,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发生的其他劳动争议可以由本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调解。调解委员会应当在当事人申请调解之日起30日内结案,逾期未结案的视为调解失败,当事人可以进行其他程序。调解程序并非劳动争议处理的必经程序,当事人任何一方或双方可以直接向当地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2、仲裁程序
当事人应在劳动争议发生之日起60日内提出仲裁申请。如果当事人申请国企业调解程序,调解期间可以扣除,胜诉时效从调解结束之日起继续计算。如果当事人因不可抗力或由其他正当理由超过规定的申诉时效,仲裁委员会应当受理。所谓“其他正当理由”须由仲裁委员会认定。当事人申请仲裁应向有管辖权的仲裁委员会提出申诉,即劳动争议发生的县、市、市辖区的仲裁委员会。若发生争议的企业与职工不在同一个仲裁委员会辖区,由职工当事人工资关系所在地仲裁委员会受理。仲裁庭处理劳动争议,应在组成仲裁庭之日起60日内结案。若案情复杂需要延期,应报仲裁委员会批准后可以适当延长,但最长延期不得超过30日。对于请示待批、工伤鉴定、当事人因故不能参加仲裁活动以及其他妨碍仲裁办案进行的客观情况,应视为仲裁时效中止,并须报仲裁委员会申请同意。仲裁时效中止不应计入仲裁办案时效内。当事人对仲裁裁决不服,自收到裁决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
3、诉讼程序
诉讼程序是处理劳动争议的最后一道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