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保护他人民事权益使自己受到损害怎样确定补偿数额
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民事诉讼法 > 民事诉讼法律法规 > 民法类别法律知识

因保护他人民事权益使自己受到损害怎样确定补偿数额

点击数:11 更新时间:2022-04-11

 
217916
因保护他人民事权益使自己受到损害,请求受益人适当补偿的,法院可以根据受害人所受损失和已获赔偿的情况、受益人受益的多少及其经济条件等因素确定受益人承担的补偿数额。关于因保护他人民事权益使自己受到损害怎样确定补偿数额的问题,下面由手心律师网小编为你详细解答。

因保护他人民事权益使自己受到损害的补偿数额确定方法

1. 根据民法典规定,确定补偿数额

当受害人因保护他人民事权益而遭受损害后,可以根据民法典的规定,向受益人请求适当的补偿。人民法院在确定受益人应承担的补偿数额时,会考虑以下因素:

2. 法律依据

根据《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总则编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三十四条

认定见义勇为行为的标准

1. 见义勇为行为的实施主体

见义勇为行为的实施主体是指自然人,即与法人相对的社会公民个体。不论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者、具有完全政治权利者还是剥夺政治权利者,只要是紧急情况下根据主观判断后采取的行为和行动,都可以被定义为见义勇为。因此,将见义勇为的实施者限定为自然人,才能符合其法律特性。

2. 见义勇为行为的要求

见义勇为行为必须是实施了危难救助行为。危难救助行为是指在国家、集体、社会、公民个人财产及公民个人生命安全受到威胁时,行为人采取的旨在降低损失或威胁的行为,并产生了相应后果。这种行为通常发生在危险的情况下,并伴有较高的风险。

3. 见义勇为行为的排除情况

见义勇为行为排除了法律约定的义务。所谓法律约定的义务是指行为人与救助对象之间存在法律规定的救助责任。如果行为人的行为虽然客观上产生了救助效果,但与救助对象的法律约定存在冲突,那么这种行为就不能被视为见义勇为。换句话说,只有当行为人的行为超越了法律规定的职责或不具备法律约定的救助义务时,才能构成见义勇为。

4. 见义勇为行为的主观意愿

见义勇为行为要求行为者在主观上具有维护公共利益或降低公共危害的意愿。行为者的行为必须带有正义感,并在主观上存在维护公共利益或降低公共危害的意愿。即使行为者的行为客观上产生了上述结果,但如果其主观上仅仅是出于维护自身利益,那么这种行为也不能算作见义勇为。

延伸阅读
  1. 治理西部环境问题的刑法对策
  2. 小产权房拆迁的法律处理原则及补偿问题
  3. 个人买的婚前房子正在还款,离婚后怎么算
  4. 劳动法经济补偿金计算方法
  5. 关于竞业限制的违约金标准

民事诉讼法律法规热门知识

  1. 合议庭宣判的时间
  2. 民事诉讼法的适用范围
  3. 律师会见在押犯人的时间和次数
  4. 刑事级别管辖的含义
  5. 犯罪后车辆返还的法律问题
  6. 商鞅的法律改革与法律规范的普遍性
  7. 刑民交叉的理解与适用
民事诉讼法律法规知识导航

热门解决方案

  1. 刑事诉讼辩护与代理须知
  2. 借款人无力偿还借款时的纠纷
  3. 民间借贷中的保证人
  4. 集体合同的效力
  5. 抚养子女和赡养老人所欠的债务,离婚时如何承担?
  6. 房屋相邻关系
  7. 借名买房纠纷

诉讼文书合同下载

  1. 服装师聘用合同范本
  2. 个人代理合同范本
  3. 销售代理合同范本
  4. 婚庆产品代理销售合同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