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2 更新时间:2022-02-17
劳动者若患有职业病,可以向相关部门申请工伤认定。一旦被认定为工伤,劳动者可以主张以下赔偿:
(1) 工伤保险基金支付的工伤赔偿费用。
(2) 医疗费用和康复费用,用于治疗职业病。
(3) 住院期间的伙食补助费。
(4) 就医期间到统筹地区以外的交通和食宿费用。
(5) 安装配置伤残辅助器具所需费用。
(6) 经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认的生活护理费,适用于生活不能自理的劳动者。
(7) 一次性伤残补助金和一至四级伤残职工按月领取的伤残津贴。
(8) 终止或解除劳动合同时,应享受的一次性医疗补助金。
(9) 因工死亡的劳动者的遗属可以领取丧葬补助金、供养亲属抚恤金和因工死亡补助金。
(10) 劳动能力鉴定费。
用人单位应承担以下工伤赔偿费用:
(1) 治疗工伤期间的工资福利。
(2) 五级、六级伤残职工按月领取的伤残津贴。
(3) 终止或解除劳动合同时,应享受的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
以上赔偿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第三十八条和第三十九条。
按照法律规定,公司等用人单位应承担职业病诊断及鉴定的费用。职业病鉴定的具体收费标准因地区而异。
在进行职业病鉴定时,劳动者需要提供以下材料:
1. 劳动者的职业史和职业病危害接触史,包括在岗时间、工种、岗位以及接触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名称等。
2. 劳动者的职业健康检查结果。
3. 工作场所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
4. 职业性放射性疾病诊断所需的个人剂量监测档案等资料。
5. 其他与诊断有关的资料。
劳动者应前往指定的医疗卫生机构进行职业病诊断。根据规定,劳动者可以选择用人单位所在地、本人户籍所在地或经常居住地的医疗卫生机构进行诊断。若不清楚哪些医疗机构承担职业病诊断,可参考当地政府公开信息,因为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有义务公布承担职业病诊断的医疗卫生机构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