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情况不属于人民法院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
点击数:10 更新时间:2023-12-25
行政法律中的重复处理行为
行政法律中的重复处理行为的定义和适用范围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条第2款第5项的规定,重复处理行为指的是行政机关对已超过起诉时限的行政行为进行再次审查,并可能撤销旧的行政行为,作出新的行为,或者维持原有行为的行为。重复处理行为主要针对历史遗留问题,时间较长,而行政机关的初次裁决已经发生法律效力,已超过行政诉讼时效。
重复处理行为的审查限制
根据行政诉讼法规定,法院对已超过诉讼时效的行政行为无权审查。然而,行政机关有权对已超过起诉时限的行政行为再次审查,并可以撤销旧的行政行为,作出新的行为,或者维持原有行为。这种行政机关再次审查权的特性给行政诉讼时效带来了挑战。
重复处理行为的影响和法院处理原则
当事人对已超过诉讼时效的行政行为提出申诉时,行政机关再次审查时,如果撤销或变更了原具体行政行为,应视为作出新的行政行为,诉讼期限重新计算,对这种"重新处理行为"不服,当事人可以起诉,法院应予受理。然而,如果行政机关再次复查时,维持了原具体行政行为,驳回了当事人的申诉请求,则属于重复处理行为,诉讼期限不能重新计算,不允许当事人通过申诉的途径规避行政诉讼期限的限制。
对重复处理行为的重视和解决
重复处理行为在行政管理领域普遍存在,但长期以来,理论界和实务界对此未给予足够的重视。为解决司法实务中相关的难题,《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引入了重复处理行为的概念,为其提供了明确的定义和处理原则。这一解释的出台填补了行政法律领域对重复处理行为的研究和规范的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