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证据裁判主义规则
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行政与行诉 > 行政诉讼法 > 行政诉讼证据法律知识

什么是证据裁判主义规则

点击数:22 更新时间:2024-09-21

 
132413

以证据证明的案件事实为依据——“证据裁判主义”的新纪元

人民法院裁判行政案件时,必须以证据证明的案件事实为依据,这一规定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标志着以客观事实作为裁判依据的时代结束,开创了以法律事实为基础的“证据裁判主义”的新纪元。

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

“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是我国三大诉讼和人民法院组织法所确认的基本原则(刑事诉讼第6条、民事诉讼第7条、行政诉讼法第4条)。这个原则无可厚非,但过去一般认为,“以事实为根据”要求司法人员在审理案件过程中,必须以客观存在的案件事实为依据。

然而,由于案件都是发生在过去的事情,法官通过证据“重建”的案件事实只能是带有主观色彩的“虚拟”事实。因此,在诉讼中实现客观事实是不可能的,也没有必要追求完全的客观真实。

案件事实的分类

德国学者Karl Larenz在《法学方法论》中将案件事实分为三类:事实上发生的案件事实(即客观事实)、作为陈述的案件事实(即主观事实)和法律上的事实。

事实上发生的案件事实具有不可回复性,即无法改变或否定。

作为陈述的案件事实具有多变性,不同的人、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对同一事实的陈述可能不一样。

唯有法律上的事实是通过诉讼程序最终认定的事实,具有可接受性。

实现法律事实与客观事实的重合

依照完善的证据立法和科学的证据规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法律事实与客观事实的重合。

法官的任务是通过证据去查明和认定法律中规定的“案件事实”。只有依据充分的证据,法官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和裁决。

延伸阅读
  1. 如何查询已立案进度
  2. 我国《行政诉讼法》对各级人民法院管辖的第一审行政案件的权限规定如下:
  3. 法律咨询:行政强制执行的机关是谁
  4. 行政诉讼起诉期限的规定
  5. 行政诉讼管辖的特征及其法律术语解析

行政诉讼法热门知识

  1. 刑事诉讼的法律主体
  2. 全面、系统地进行认证
  3. 行政起诉状的合义、功能
  4. 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
  5. 行政机关处理自由裁量案件的调解程序及原则
  6. 行政不作为的处理方式
  7. 行政诉讼的管辖范围
行政诉讼法知识导航

热门解决方案

  1. 刑事诉讼辩护与代理须知
  2. 借款人无力偿还借款时的纠纷
  3. 民间借贷中的保证人
  4. 集体合同的效力
  5. 抚养子女和赡养老人所欠的债务,离婚时如何承担?
  6. 房屋相邻关系
  7. 借名买房纠纷

热门合同下载

  1. 耗材采购合同范本
  2. 合作协议书
  3. 转让上海公司股权范本
  4. 家庭暴力离婚协议书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