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22 更新时间:2024-09-21
人民法院裁判行政案件时,必须以证据证明的案件事实为依据,这一规定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标志着以客观事实作为裁判依据的时代结束,开创了以法律事实为基础的“证据裁判主义”的新纪元。
“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是我国三大诉讼和人民法院组织法所确认的基本原则(刑事诉讼第6条、民事诉讼第7条、行政诉讼法第4条)。这个原则无可厚非,但过去一般认为,“以事实为根据”要求司法人员在审理案件过程中,必须以客观存在的案件事实为依据。
然而,由于案件都是发生在过去的事情,法官通过证据“重建”的案件事实只能是带有主观色彩的“虚拟”事实。因此,在诉讼中实现客观事实是不可能的,也没有必要追求完全的客观真实。
德国学者Karl Larenz在《法学方法论》中将案件事实分为三类:事实上发生的案件事实(即客观事实)、作为陈述的案件事实(即主观事实)和法律上的事实。
事实上发生的案件事实具有不可回复性,即无法改变或否定。
作为陈述的案件事实具有多变性,不同的人、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对同一事实的陈述可能不一样。
唯有法律上的事实是通过诉讼程序最终认定的事实,具有可接受性。
依照完善的证据立法和科学的证据规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法律事实与客观事实的重合。
法官的任务是通过证据去查明和认定法律中规定的“案件事实”。只有依据充分的证据,法官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和裁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