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0 更新时间:2023-12-02
行政诉讼法的目的是为了规范和保障人民法院能够公正、及时地审理行政案件,以保护个人、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行政诉讼法适用于个人、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国家机关作出的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而向法院提起诉讼的情况。
根据行政诉讼法的规定,不同级别的人民法院对行政案件的管辖有所区分。
基层人民法院管辖第一审行政案件。
中级人民法院管辖认发明专利权的案件、海关处理的案件,以及国务院各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所作的具体行政行为提起诉讼的案件,还包括辖区内重大、复杂的案件。
高级人民法院管辖本辖区内重大、复杂的第一审行政案件。
最高人民法院管辖全国范围内重大、复杂的第一审行政案件。
行政案件由最初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经复议的案件,复议机关改变原具体行政行为的,也可以由复议机关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
对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强制措施不服提起的诉讼,由被告所在地或者原告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
因不动产提起的行政诉讼,由不动产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
如果两个以上人民法院都有管辖权的案件,原告可以选择其中一个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如果原告向两个以上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由最先收到起诉状的人民法院管辖。
如果人民法院发现受理的案件不属于自己管辖,应当移送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受移送的人民法院不得自行移送。
如果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由于特殊原因不能行使管辖权,由上级人民法院指定管辖。
对于管辖权发生争议的情况,争议双方应当协商解决。如果协商不成,应当报告它们的共同上级人民法院指定管辖。
上级人民法院有权审判下级人民法院管辖的第一审行政案件,也可以将自己管辖的第一审行政案件移交下级人民法院审判。下级人民法院对其管辖的第一审行政案件,认为需要由上级人民法院审判的,可以报请上级人民法院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