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20 更新时间:2024-04-11
优先权是一种特殊效力,根据特殊政策性考虑而赋予某些特种债权或其他权利,旨在保障该项权利能够较之普通债权而优先实现。
案例:A在巴黎公约某一国内申请了商标,但只申请了第28类。那在申请日后6个月内,该国以及其它公约国国民,能否对该商标的其他大类,如29,30等大类申请注册,A能否要求以上申请无效?
律师解答:根据法律规定,可以。因为A在28类申请的商标不构成驰名商标的认定标准,他就不能限定其他人在其他类别注册同样的商标。除非他对该商标注册了版权和著作权等其他权利登记。
优先权是根据传统民法理论,指债权人在某个特殊债权关系中,依照法律规定而对债务人的财产所享有的优先受偿权利,以优先于一般债权人受偿。
根据台湾学者的观点,优先权可以译为"优先受偿权",更为适宜。在罗马法、法国法、日本法和意大利法等国家的民法中,都确认了优先权制度的存在。
目前,中国民法尚未建立统一的优先权制度,对特殊社会关系的保护是通过特别法中的零散规定来进行规范的。例如,《民事诉讼法》第204条、《企业破产法》第34和37条等规定,仅规定了几种权利受偿的先后次序,而没有从一项权利的角度进行界定,因此还不能算是完整意义上的优先权制度。
在中国的立法中,《海商法》第21条是关于优先权制度最明确、最系统的规定。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的民事立法并没有建立系统的优先权制度,但却存在优先受偿权的概念。有学者认为两者是同一概念,没有区别。然而,通过对两者内涵的分析,可以发现它们之间存在明显的区别。优先受偿权在中国的担保法中指的是担保特权人基于担保物权的优先清偿效力而享有的就担保物的价值优先受偿其债权的效力。而优先权则是基于法律的规定,对特定债权优先于一般债权人受偿的权利。优先受偿权的内涵远比优先权更为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