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破产法》实施后,重整案件频频发生,多家上市公司跨入重整队伍,有一部分已经通过重整计划结束重整程序,进入到重整计划执行阶段。在债权人申请破产清算的情况下,在法院受理破产申请后、宣告债务人破产前,债务人仍可以申请重整,这是法律赋予债务人的第二次选择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第一百一十三条规定,破产财产在有限清偿破产费用和共益债务后,依照下列顺序清偿:。破产财产不足以清偿同一顺序的清偿要求的,按照比例分配。未得到清偿的债权不再进行清偿,但如果在破产程序终结之后一年内查出破产企业有实施无效行为的
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逐步深入和《破产法》本身存在的局限,很难解决国有企业在关闭破产过程中长期积累下来的一些实际问题,特别是涉及职工安置和职工权益保障等问题。九十年代中期以后,国家加大了结构调整力度,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国有企业实施关闭破产工作的有关文件,对
近年来,在企业破产案件审理中,债务纠纷问题较为突出,常常成为困扰企业破产案审理的一个重要因素,影响破产财产总额的确定,影响分配方案的制订和实施。笔者从审理企业破产案的实践出发,结合破产法及法学相关理论,就企业破产程序中债务纠纷审理的几个问题,试作以下
破产保全是指法院在受理破产案件后为了保证将来宣告破产后能够顺利实施破产清算,公平清偿各方债权人而对债务人的财产采取的限制其处分的强制性措施。 人民法院接受申请后,必须在四十八小时内作出裁定;裁定采取保全措施的,应当立即开始执行。 根据我国破产法的
本条是关于破产申请受理前一年内可撤销行为的规定。可撤销的行为是指对债务人在破产申请受理前一定期限内所为的有害于破产债权人整体利益的行为予以撤销,使其失去效力的行为。管理人行使撤销权带来两个法律后果:一是债务人所实施的行为失去效力;二是因债务人的行为而
通过破产重整或和解,可以使债务人重获新生,避免因企业破产清算而带来的职工下岗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体现了现代破产法实施破产预防的程序目的。因此,在破产法的三大程序中,重整程序显得尤为重要。企业由债权人申请破产,上级主管部门申请整顿并且经企业与债权人会议达
重整是指破产重整的一种制度,也被称为重组、司法康复或重生。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的重要内容之一。重整是在债务人出现破产原因或可能破产的情况下,经债权人、债务人或持有债务人注册资本额十分之一以上出资人的申请,并经法院批准,对债务人的债务和经营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第十三条人民法院裁定受理破产申请的,应当同时指定管理人。破产企业管理人没有属于自己的财产,在破产清算过程中,对外不应具有民事主体法律资格,若需对外签约或诉讼,不能以自己名义而应当以被破产企业名义组织实施进行。
如果重整计划无法继续实施时,可来以申请和解。《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第九十五条规定,债务人可以依照本法规定,直接向人民法院申请和解;也可以在人民法院受理破产申请后、宣告债务人破产前,向人民法院申请和度解。债务人申请和解,应当提出和解协议草案。和解
为了配合现代企业制度试点,推动国有企业破产顺利实施,保护广大职工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安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试行)》和国务院《关于在若干城市试行国有企业破产有关问题的通知》以及国家有关规定,提出如下意见:。根据《破产法》与《通知》有关规定
一部法律如果没有健全、完善的法律责任制度是不可能得到正确实施的,破产法更是如此。下面仅就新破产立法中具有破产法特殊性的法律责任进行分析。新破产法草案规定,因故意侵犯人身权产生的损害赔偿债务,不免除破产人的清偿责任。在新破产法草案中,按照破产人对债权人
当前,人民法院审理破产案件的主要情况是:(一)案件的主要类型由于新破产法的颁布和实施,我国法院审理的破产案件已经从单一化向多样化过渡。这与有些国家设有专门的商事法院或破产法院来审理破产案件的做法有所不同。
坚决打击破产欺诈逃债行为——论新破产立法中的撤销权与无效行为
目前,破产案件中的欺诈逃债行为十分严重。如不坚决打击破产欺诈行为,破产法的实施将步入误区。为此,新破产法草案中设置了较现行立法更为完善的撤销权与无效行为制度。破产无效行为则是针对民法通则、合同法中规定的无效民事行为在破产程序中的表现特点作出的强制性规
我国破产法对可撤销行为采用列举式的立法模式,规定的可撤销行为种类又过少,债务人在破产前实施的损害债权人利益的行为不能得到有效调整,不能真正贯彻破产法平等保护债权人利益的原则。而在目前的破产案件审判实践中,法官则需对可撤销行为的构成有一个抽象的概念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