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典中的立功分为一般立功和重大立功两种形式。一般立功包括检举、揭发他人犯罪行为等,重大立功则包括检举重大犯罪行为、阻止重大犯罪活动等。立功的实质条件由司法解释认定,要求犯罪分子本人的行为。同时,《关于办理职务犯罪案件认定自首、立功等量刑情节的意见》
立功的司法解释中明确规定“协助司法机关抓捕其他犯罪嫌疑人”为立功表现,而劝说、陪同同案犯自首的行为与该行为相比,明显经济效果更好。而劝说、陪同同案犯自首,既省去了抓捕的环节,又可以较快地查明犯罪事实,这情形显然比协助司法机关抓捕其他犯罪嫌疑人更节省司
与一般自首应具备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罪行两个成立要件相比,以自首论的成立条件只需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即可。依照《刑法》和《解释》的规定:以自首论的主体范围,是指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处理自首和立功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7条对重大立功作了如下规定:犯罪分子检举、揭发他人的重大犯罪行为,经查证属实;提供侦破其他重大案件的重要线索,经查证属实;阻止他人重大犯罪活动;协助司法机关抓捕其他的重大犯罪嫌疑人;对国家和社
协助抓获同案犯自首,则应该视为立功表现。立功的司法解释中明确规定“协助司法机关抓捕其他犯罪嫌疑人”为立功表现,而劝说、陪同同案犯自首的行为与该行为相比,明显经济效果更好。因为就共同犯罪而言,行为人在协助司法机关抓捕同案犯后,可能出现同案犯拒不认罪、抵
依照《刑法》和《解释》的规定:以自首论的主体范围,是指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专指因刑事犯罪而被采取强制措施或处罚的人身自由受限的人。同时,对于在侦查中受到依法传唤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
结合《刑法》第67条的规定和1998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处理自首和立功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自首必须具备以下条件:。如实供述罪行反映了实施犯罪以后的单位和相关涉案人员悔罪的具体表现和犯罪以后对于犯罪的态度,对于犯罪人的处罚具有重要意义,为司法机关追究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处理自首和立功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第(一)项规定五种应当视为自动投案的情形:。犯罪后主动报案,虽未表明自己是作案人,但没有逃离现场,在司法机关询问时交代自己罪行的;明知他人报案而在现场等待,抓捕时无拒捕行为,供认犯罪事实
立功认定是指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认定犯罪分子立功行为的司法解释。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19日联合发布的《关于办理职务犯罪案件认定自首、立功等量刑情节若干问题的意见》,规范了办理职务犯罪案件认定立功的条件。为确保立功认定的严肃性,《意见》规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处理自首和立功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2条规定,所谓“其他罪行”,是指“与司法机关已掌握的或者判决确定的罪行属不同种的罪行”。
立功的主体是一切归案的犯罪分子,无论其主观恶性轻重、犯的是何种罪行、可能判处的刑罚轻重,有无悔罪表现、有无自首、坦白等情节。立功必须发生于犯罪分子到案后,终审判决生效前。具体包括刑法第68条及司法解释规定的五种形式的一般立功及重大立功行为。四个要件只有
刑法关于立功、自首的规定是鼓励犯罪嫌疑人或者被告人主动自首,积极立功。从刑法关于自首、立功的规定看,修订前的《刑法》第63条规定的比较原则、笼统,并且自首与立功在一个条款里规定,立功也没有单独的条款。我国《刑法》及司法解释目前均无共同立功的规定,审判实
通常认为,自首以认罪为必要,司法解释也规定,一审判决前翻供的,不能认定自首。首先,自首是一种主客观统一于主动、如实供述罪行的行为,而不是统一于认罪态度的行为。相反,当事人主观上并不悔罪,只是迫于自认为无法逃避的形势,抱着争取从宽处罚的愿望而主动作了供
立功认定是指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认定犯罪分子立功行为的司法解释。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19日联合发布的《关于办理职务犯罪案件认定自首、立功等量刑情节若干问题的意见》,规范了办理职务犯罪案件认定立功的条件。《意见》指出,“据以立功的他人罪行
根据我国的刑事诉讼法和相关的司法解释,刑事立案后抓人的期限如下: 1、公安机关接受报案、控告、举报、自首的刑事案件的立案审查期限为:一般情况下,在七日以内决定是否立案。 2、公安机关决定立案侦查以后,可视案情需要决定什么时间抓人,可以立即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