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我国公司法的规定,股东代表诉讼的事由是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执行公司职务时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公司章程的规定,给公司造成损失和其他人侵犯公司合法利益。在股东代表诉讼中,由于原告股东具有代表性和代位性,事实上其行使的是公司的诉权,故而公司并无参
如北京、江苏、上海等高级人民法院在关于审理公司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中均明确公司在代表诉讼中作为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参加诉讼。在目前民诉法框架内对代表诉讼中公司的地位作出规定是不现实的,可在今后最高院出台的《公司法》解释中予以规定。
原告必须是公司的股东,但并非所有股东均可起诉。为了防止股东滥用诉权或者恶意诉讼,公司法对股东的持股数量和持股时间都作了限制。在股东代表诉讼中,公司的诉讼权利已经由原告股东代为行使,因此公司没有独立的请求权,但公司又对诉讼结果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故应该
依据我国公司法的规定,股东代表诉讼前置程序是可以免除的,情况紧急、不立即提起诉讼将会使公司利益受到难以弥补的损害的,可能直接向法院提起诉讼。但各国出于不同的立法政策考虑,往往对此作出一些限制,使股东代表诉讼的对象和范围或狭窄或宽泛。而在股东直接诉讼中
(一)扩充公司法第111条规定的股东直接诉讼诉因,而不仅局限于股东大会、董事会决议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情形,可将大股东、董事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而侵害股东权益的情况纳入其内。同时,与股东代表诉讼中的规定相呼应,违反公司章程而侵害他人权益时,权利人得提起诉讼
股东代表诉讼中公司的地位和作用(上)——以美国特别诉讼委员会
当股东提起追究董事责任的股东代表诉讼时,公司董事会往往处于一种非常尴尬的状态之中。换一个角度来看,我们也不能忽视董事会在股东代表诉讼中具有的作用。首先,股东代表诉讼所追究的多是董事在公司经营中的责任,而与诉讼中所涉及行为相关的资料和证据,多数掌握在董
代表诉讼的依据是共益权,代表诉讼的原告既是股东,又是公司的代表人;直接诉讼的依据是自益权,直接诉讼的原告仅以股东身份提起诉讼。股东直接诉讼则是针对直接侵害股东权益的行为提起的诉讼,起诉的目的是为了维护股东自身的利益。代表诉讼中的原告仅有形式意义上的诉
作者以为各国对该种诉讼制度予以不同的称谓,表明了各国对其进行考察时所取的角度不同:“股东代表诉讼”这一概念强调在该类诉讼中,原告股东实际上代表着与其具有相同地位的所有股东而起诉[1];而“股东派生诉讼”这一概念则强调原告股东的诉权是来源于公司而非股东自己
依据我国公司法的规定,股东代表诉讼是股东代表公司,以公司的名义向法院提起诉讼,是维护公司利益的重要手段之一。对公司法规定的各种诉讼总结概括,可知涉及的当事人包括股东、公司、董事等高管、债权人和债务人,确定各当事人在诉讼中的地位所依据的基础条件是其在公
但第二被告起诉后,第一被告的法定代表人利用其作为第二被告法定代表人的特殊身份,出尔反尔,不同意起诉,以致第二被告的起诉被法院裁定驳回起诉,以达到其逃避债务的目的。本案是。关于公司在股东代表诉讼中的地位,各国规定不尽相同,有列为共同原告的,也有列为形式
根据我国公司法等法律的规定,丧失股东资格的人是不没有权提起股东代表诉讼的,丧失股东资格,意味着股东的权利和义务消灭。在股东代表诉讼中,公司利益和股东个人利益事实上都受到了损害,但公司是直接的受害人,股东是间接的受害人。股东代表诉讼的后果由公司承担,归
由此可见,我国民事诉讼中举证责任分配的基本原则是“谁主张,谁举证”,但是在股东代表诉讼中该规则的适用应得到修正,否则,可能造成股东代表诉讼制度的价值丧失。因此,要求原告股东承担举证责任将不当增大原告股东的败诉风险,股东代表诉讼制度的作用将无法发挥。
股东代表诉讼指的是当公司权利受到损害,应当行使诉权的公司拒绝或怠于行使权利时,公司股东可以代表公司进行诉讼的法律制度。在股东代表诉讼中,为了防止股东滥诉,各国和地区法律一般都对起诉股东的资格从持股期限上进行了限制,有的国家还对股东持股的数量提出了要求
公司股东的权利按其行使目的可分为共益权与自益权两种类型。在股东代表的诉讼中,原告既是股东,又是公司的代表人;在直接诉讼中,原告仅以受害的股东身份提起诉讼。股东代表诉讼主要是因管理层侵犯公司利益引起的,其根本目的在于公平地保护中、小股的权益;而直接诉讼则
原则上讲,股东所提起的代表讼诉如果成功,股东有权请求公司对其诉讼费用予以补偿。另一方面,鉴于股东代表诉讼的利它性的特征,股东通过诉讼取得的赔偿金通常应当归还公司而不是按比例分配给股东。一般来说,这种情况主要在诉讼中针对滥用公司财产的行为提出时,代位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