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东代表诉讼案件审理中的几个问题
点击数:12 更新时间:2024-10-09
股东代表诉讼的法律属性
股东代表诉讼的定义
股东代表诉讼是指当公司的正当权益受到大股东或董事的侵害时,公司机关拒绝或怠于行使诉讼权利,具备法定资格的股东以自己的名义代表公司进行诉讼,追究侵权方的法律责任的一种诉讼制度。在英美法系中,该制度被称为股东派生诉讼或第二级诉讼。不同国家对该制度的称谓反映了对其的不同角度考察,其中“股东代表诉讼”强调原告股东代表着所有股东起诉,而“股东派生诉讼”则强调原告股东代表公司起诉。
股东代表诉讼的起源和发展
股东代表诉讼最早由英国人在衡平法院首创,最初只是针对董事会侵犯公司利益的行为。该制度的实体法基础在于股东与董事之间存在信托关系,股东可以要求董事履行其义务,代表所有股东起诉,从而形成了代表诉讼。随着公司公众程度的提高,中小股东与大股东及董事之间的矛盾逐渐凸显,为了保护中小股东的利益,各国相继规定了股东代表诉讼制度。现在,股东代表诉讼已成为现代公司法的重要内容,用以弥补公司治理结构缺陷和其他救济方法的不足,在保护中小股东权益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股东代表诉讼的法律属性
股东代表诉讼制度在法律上具备代位性和代表性的双重属性。代位性体现在该诉讼的提起是基于一种共益权,诉讼原因并非属于股东自身,而是属于公司整体。胜诉的效果表现为公司利益的取得或损失的避免,因此属于一种间接诉讼。代表性体现在原告股东的起诉行为对公司和其他股东具有效力,避免了多重诉讼。股东代表诉讼具有明显的代表性,符合集团诉讼或代表人诉讼的本质特点。
股东代表诉讼的原告资格
原告资格的要求
无论是在英美法系还是大陆法系,股东代表诉讼的原告必须是享有代表诉讼提起权的股东。各国公司法对原告股东的资格要求不同。例如,美国的《模范公司法》要求原告股东是其欲起诉的不正当行为发生当时的记名股东。日本的《公司法》规定,连续持有股份6个月以上的股东可以请求提起董事责任诉讼。我国台湾地区的《公司法》规定,提起代表诉讼的原告必须持有已发行股份总数5%以上的股份,并持续1年以上。我国新《公司法》对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的原告资格作了不同规定,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可以无资格限制地提起股东代表诉讼,而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东必须连续持有公司1%以上股份达180日以上才具备原告资格。我国公司立法对原告资格的限制较为宽泛。
原告资格相关问题的讨论
在我国的公司立法中,还存在两个未加规定的问题。一是持股时间的起算点问题,一般认为应从股东起诉之日向前推算满180日即符合持股时间。二是起诉时是否必须持股的问题。对此问题,意见不一。笔者认为,只要股东起诉时具备股东资格即可,因为侵权行为的情况复杂,时间难以界定,有的甚至具有持续性。规定起诉时必须持股会增加程序性审查的成本,不利于维护公司的整体利益。在审理股东代表诉讼案件时,还应注意股东资格对原告主体的限制。如果原告股东因各种原因丧失股东资格,继受股东地位的人不能继受原告地位,法院应驳回起诉。因为一旦股东资格丧失,前股东在诉讼结果与其无利害关系的情况下不会代表公司行使诉权。然而,如果控股公司的董事或其他人滥用职权、恶意导致起诉股东丧失股东资格,应当除外,以公平原则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