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0 更新时间:2025-09-08
传统的公司法人制度将公司赋予独立的法人人格,使其成为独立主体,以自己的名义和财产参与民事活动并承担民事责任。公司独立法人人格的确立,使得公司与股东分离,形成了股东平等和责任有限的核心理念。
公司的独立法人地位导致了公司经营权与所有权的分离,法律将股东的利益视为整体,将股东视为平等的主体,无需考虑股东在公司经营中的不同作用。在公司内部关系中,传统公司法人制度认为股东应以投资额平等承担责任。
此外,公司的独立法人地位也导致了股东投资财产与公司财产的分离。根据法律,股东并非公司的所有者,股东仅以其投资对公司债务承担责任。
随着现代经济活动中公司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的变化,公司的经营权与所有权进一步分离,形成了资本的“二元性”特征。同时,股东在公司中的地位也发生了变化,越来越多的股东被排除在公司的经营决策过程之外。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滥用公司人格,公司就能以其法人面纱从法律意义上隔断股东与公司债权人之间的联系,遮盖股东在公司经营中的地位差别,甚至抹杀关联公司间相互独立性已停止或从未发生的事实。这将导致对公共利益、债权人利益及股东合法权益的侵害。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判例法国家率先引入了公司人格否定制度,即“揭开公司的面纱”。根据经典判例,公司人格否定制度在没有相反充分理由的情况下,将公司视为一个法律实体,但当公司人格被用于妨害公共利益、保护欺诈或为犯罪行为辩护时,法律将视公司为多数人的联合体。
通过对近年来英美两国相关判例的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公司人格否定制度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涉及公司的外部关系时,如果存在上述情形,公司人格应予否定,将公司视为各个股东的联合体;二是在涉及被否定法人人格的公司内部关系时,股东平等原则被相应否定,股东根据其参与公司经营程度的不同承担不同的责任。
公司人格否定制度对传统公司法人制度的缺陷进行了合理怀疑,但并非对其根本性进行否定。事实上,公司人格否定制度与公司法人制度的地位相差甚远:公司法人制度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市场经济存在的前提,应受到广泛尊重;而公司人格否定制度只是基于后果的考虑而提出和运用的,它有特殊的存在和适用条件,因此只是一种例外而非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