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犯罪所具有的特定程序性,即符合单位决策程序,是它与自然人盗用单位名义或擅自以单位名义进行的犯罪相区别的重要特征。因而,单位内部成员未经单位决策机构批准、同意或认可而实施的犯罪行为,一般只能认定为自然人犯罪。单位犯罪的主体通常情况下为企业,团体等法
本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即明知不该滥伐,滥伐林木的行为会产生危害结果而有意实施滥伐行为。这是破坏国家林业资源的一种犯罪行为,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及自然生态平衡,具有严重的危害性。
共同犯罪案件中犯罪分子只有揭发的是共同犯罪以外的他人的犯罪,经查证属实的,才成立立功;如果揭发的是共同犯罪行为,则不是立功,只是自首的必要条件。毒品案件中的上下线揭发的,应认定为立功的一种特例。传统刑法理论对立功的研究一般集中于自然人立功。近年以来,
犯罪必须具备的四个构成要件之一是犯罪主体,是指实施犯罪行为,依法对自己罪行负刑事责任的人。除了人们熟悉的自然人犯罪,我国刑法还有法人刑事责任的规定,法人刑事责任的实现包括单罚制和双罚制两种基本形式。双罚制是指在法人实施了犯罪而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的情况下
民间借贷具有制度层面的合法性。《民法通则》、《合同法》等法律法规构筑了民间借贷合法存在与发展的法律基础和制度环境。在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前提下,自然人、法人及其他组织之间有自由借贷的权利。与其他经济活动一样,民间借贷也会伴生一些违法犯罪行为,主要由公安、
故意毁坏财物罪的构成要素包括:犯罪客体为公私财物的所有权,犯罪行为表现为毁灭或损坏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有其他严重情节,犯罪主体为达到刑事责任年龄且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四条和第二百七十五条的规定,故
过失致人死亡罪是指行为人因过失而导致他人死亡的犯罪行为。认定该罪需满足以下条件:1.行为人实施了致人死亡的行为,并已造成他人死亡;2.主观责任形式为过失;3.主体是满16周岁的自然人;4.客体是被害人的生命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五条,若行
偷税逃税是一种违法行为,甚至可以被视为犯罪行为。在中国,纳税是每个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的责任和义务。因此,偷税逃税是不履行法定义务的违法行为,情节严重者可能面临
不是,案底是有犯罪的行为,留置仅仅是调查而已。一般指某人过去犯法或犯罪行为的记录。又称犯罪人员犯罪记录制度,在我国法律中一般指有过刑事犯罪前科的档案记录,而该犯罪档案一般存放至公安部门保存。个人的刑事犯罪记录,存于当地或上至国家级的档案中,是自然人的
如果当事人有违法犯罪行为的话,会有违法犯罪记录。没有犯罪行为,自然不会有记录。刑事犯罪记录是指犯过罪受过刑罚处罚的人在公安局都有记录。俗称刑事犯罪记录,也称前科。犯罪记录被封存的,不得向任何单位和个人提供,但司法机关为办案需要或者有关单位根据国家规定
犯罪未遂是指犯罪分子已经开始实施犯罪行为,但由于意志以外的原因未能成功完成。这些原因包括犯罪分子能力不足、被害人的反抗、第三方的干预、自然力的干扰以及物质障碍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三条的规定,已经开始实施犯罪行为,但由于意志以外的原因未
根据中国刑法第234条的规定,如果犯罪行为导致他人轻伤,可以被认定为故意伤害罪的既遂,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任何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并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
伤害罪是一种故意犯罪行为,主观上表现为故意伤害他人身体。凡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并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可构成本罪,其中,已满14周岁未满16周岁的自然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
单位本身没有意识和行为,单位与单位、单位与自然人之间不可能有共同的犯罪故意和犯罪行为。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单位犯罪主体是指刑法规定的,实施刑法分则明文规定可以由单位构成犯罪的构成要件行为、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单位。但一个单位犯罪中的单位与
合同诈骗是指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通过欺骗对方财产的手段来实现非法占有的行为。本罪侵犯的对象是合同管理秩序和公私财产所有权,行为表现为骗取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本罪适用于自然人和单位,主观上需要有故意且以非法占有为目的。根据刑法规定,犯罪行为的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