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3 更新时间:2025-02-27
一、犯罪构成的内容是什么
1.犯罪主体,即实施犯罪行为并承担法律责任的自然人与单位。
个别犯罪仅一人,其他则为多人。
若公司、企业、机关等以单位名义实施犯罪,便属单位犯罪,故单位亦可成为犯罪主体。
2.犯罪客体,系刑法所保护且受犯罪行为损害之社会关系。
犯罪客体乃犯罪构成要素中不可或缺部分,无犯罪客体之罪行无社会危害性。
若某一行为未侵犯任何客体及社会关系,便无社会危害性,不能成立犯罪。
3.主观要件,集中表现行为人行凶时心理状态及其在犯罪构成中的心理特征。
《刑法》
第十三条
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第六十一条
对于犯罪分子决定刑罚的时候,应当根据犯罪的事实、犯罪的性质、情节和对于社会的危害程度,依照本法的有关规定判处。
二、犯罪构成四要件怎么分析的
作为犯罪行为的执行者及司法层面上需承担刑事责任的自然人或组织,犯罪主体在每一种犯罪类型中都是不可或缺的存在。
既有单个人自行策划并实施的犯罪案件,如杀人、抢劫等,此时犯罪主体即为个体;又有多人共同参与的犯罪活动,例如团体盗窃、恐怖袭击等,这时犯罪主体则表现为群体。
值得注意的是,依据刑法规定,即使是经过注册成立并具备法人地位的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或者团体,只要涉及到违法犯罪行为,均可视为单位犯罪主体,这也是单位作为犯罪主体的重要特性之一。
其次,我们需要了解犯罪客体的概念。
它是指受到刑法严格保护并且承受了犯罪行为负面影响的社会关系。
简而言之,犯罪客体是衡量犯罪社会危害性的主要标准,没有任何犯罪能离开犯罪客体的支持和保障。
只有当某种行为触碰到了某种法律规范所保护的法律利益或者社会公共安全,才能称之为犯罪行为,否则便难以构成严重威胁与损害。
接下来,让我们转向犯罪构成的第三个也是至关重要的要素——主观要件。
它主要考察犯罪行为人在实施犯罪时所呈现出的心理状态。
譬如金融诈骗犯会故意编造虚假信息来迷惑受害人,毒品贩子会明知故犯地从事贩卖毒品活动,这些都是特定罪行的典型主观要件特征。
然而法律对于构成犯罪所需具备的心理状态有着明确而具体的要求。
最后,我们来谈及犯罪构成的客观要件。
这部分内容主要描绘了犯罪行为的具体方式和形式。
例如,在诈骗罪中,犯罪分子通常以虚拟事实的方式蒙蔽受害者,达成欺诈目的;而在毒品交易罪中,犯罪嫌疑人会直接参与到毒品买卖环节中去,等等。
这些犯罪层面涉及的行为内容都是犯罪构成中客观要件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两人共同犯罪构成主从犯吗
你知道吗?在共谋犯罪这些大事件里面呢,犯罪分子也是有个主次之分的,通常我们会分为主角和配角。
主角,顾名思义就是在整个犯罪过程中发挥着主导地位的那个人;配角嘛,就是在这场大戏里担任次要角色,或者是给主角打打下手的那种。
至于这两者之间到底是啥关系,搞不清楚的时候,就只能算他们都有罪了,而不能简单地说谁是主角谁是配角。
如果有人组织、领导了一帮人去干坏事,或者在整个犯罪过程中发挥了主要作用的话,那他就是主角。
反之,如果只是在犯罪过程中扮演了次要角色,或者是给别人帮忙的,那他就是配角咯。
以上是关于犯罪构成的内容是什么的相关回答,如您正遇到法律难题不知道怎么解决?或者实在找不到合适的律师,请点击咨询按钮,可以根据你的大概情况为匹配到最合适的本地专业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