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劫持航空器的犯罪分子,本条设置了2个量刑档次,即分别情节一般和情节特别严重不同情况予以分别处罚。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航空器遭受严重破坏或者情节特别严重的,处死刑。因此,非民用航空器即使被劫持的,按照国际公约规定,属于国内犯罪,不应构成作为国际犯罪
我国刑法第9条规定: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所规定的罪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所承担条约义务的范围内行使刑事管辖权的,适用本法。应当强调的是,根据三个国际公约规定的原则和基本精神及我国刑法规定,凡劫持我国航空器进入他国的,我国仍对犯罪分子
是指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劫持航空器的行为。犯罪对象是正在飞行中的民用航空器,如飞机、飞艇等,军用航空器不是本罪的犯罪对象。如果行为人劫持的不是上述正在飞行中的航空器,如劫持正在装配或者正在维修中的航空器的,则不会直接危害航空运输安全,因而不能以本
首行要写明标题。在具体制作法庭辩护词时,分两段。第一百二十一条 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劫持航空器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航空器遭受严重破坏的,处死刑。
不能适用假释的情况 对累犯以及因杀人、爆炸、抢劫、强奸、绑架等暴力性犯罪被判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人,不得假释。“暴力性犯罪”除了上述列举的几种犯罪外,还包括其他对人身行使有形力的犯罪,如伤害、武装叛乱、武装暴乱、劫持航空器等罪。确有悔改
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民用航空器所有权的取得、转让和消灭,应当向国务院民用航空主管部门登记,民用航空器所有权的转让,应当签订书面合同。主观方面是直接故意,即明知是劫持航空器的行为会引起危害民用航空安全的严重后果,仍不顾后果积极施行,客观方面表现为以
本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犯罪,但对犯罪目的没有要求,行为人劫持航空器,不论出于何种目的,都不影响本罪的成立。故意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区分本罪的既遂与未遂,关键的是合理确定区分标准。认为行为人着手实施劫持行为后,已经实际控制了该航空器的,为该罪的既遂
属地,保护和普遍管辖权的适用竞合通常出现在涉外刑事犯罪嫌疑人处于我国(大陆)控制下而未被引渡之时。其并非只是法律适用的问题,亦关系到国际关系上一系列问题,值得关注和分析。劫持航空器是这类问题的典型,虽然发生概率小,仍有研究价值。而适用基于公约的普遍管辖
第一百一十六条 破坏火车、汽车、电车、船只、航空器,足以使火车、汽车、电车、船只、航空器发生倾覆、毁坏危险,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第一百一十九条 破坏交通工具、交通设施、电力设备、燃气设备、易燃易爆设备,造成严重后果的,处十年
劫持航空器罪既遂的,一般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航空器遭受严重破坏的,处死刑。不过,劫持航空器的这种犯罪行为比较少见,这样做对自身也会造成难以弥补的后果。
航空器作为一种现代化的交通运输工具,主要用于物资和旅客的运输。航空器在飞行中一旦失去控制,就可能造成机毁人亡的后果,给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因而劫持航空器行为具有极为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应当注意的是,这里的航空器只能是正在使用中的航空
只要行为人实施了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劫持航空器的行为,无论是否造成人员伤亡或者航空器被损坏的严重后果,均构成犯罪。处死刑适用于劫持航空器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航空器遭受严重破坏的情形,如造成特别严重的政治影响的等。
劫持航空器罪是指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劫持航空器的行为。本罪的客体是旅客人身、财产以及航空器的安全和正常的航空运输秩序。
侵犯的客体是航空运输安全,即不特定的多数旅客、机组人员的生命健康及航空器及其运载物品的安全;客观方面表现为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劫持航空器的行为;第一百二十一条,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劫持航空器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致人重伤、死亡或
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复杂客体,既危害了旅客人身、财产以及航空器的安全,也破坏了正常的航空运输秩序,但主要是前者。例如,外国人劫持飞机进入中国境内,也构成劫持航空器罪。本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犯罪,但对犯罪目的没有要求,行为人劫持航空器,不论出于何种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