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犯罪的刑事管辖权
点击数:11 更新时间:2024-06-24
航空犯罪的刑事管辖权
一、航空犯罪的刑事管辖权的法律基础
根据1987年6月23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关于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所规定的罪行行使刑事管辖权的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承担国际条约义务的范围内行使刑事管辖权。同时,我国刑法第9条规定,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所规定的罪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承担条约义务的范围内行使刑事管辖权。我国已加入《东京公约》、《海牙公约》和《蒙特利尔公约》。《东京公约》以旗帜法为依据,即航空器登记国行使管辖权。而《海牙公约》和《蒙特利尔公约》则规定了普遍管辖原则,要求缔约国对公约规定的罪犯进行起诉或引渡。
二、航空犯罪的普遍管辖原则
普遍管辖原则,也称世界主义原则,是指对于危及人类安全的国际犯罪,无论犯罪人国籍如何以及犯罪地何在,世界各国均具有管辖权。对于劫持航空器罪,无论犯罪行为或结果发生在何地,也不论犯罪人国籍如何,只要犯罪人在我国境内,我国及其他缔约国均可行使刑事司法管辖权,并依照本国法律予以惩治。根据三个国际公约规定的原则和基本精神,以及我国刑法规定,对于劫持我国航空器进入他国的犯罪分子,我国仍具有刑事司法管辖权,其他国家的司法当局应根据国际公约的引渡条款予以配合。
三、我国对航空犯罪的刑事管辖权的行使
根据我国刑法的相关规定,我国对航空犯罪的刑事管辖权的行使应依法予以惩处。具体情形包括:
(1) 在我国登记的航空器内犯罪;
(2) 在飞行中的航空器内犯罪,且该航空器在我国领土上降落时,犯罪嫌疑人仍在航空器内;
(3) 在租用没有机组的航空器内犯罪,且租机人在我国有主要营业地,或者没有主要营业地但在我国有永久住所。
如果犯罪嫌疑人进入我国境内,即使不符合上述情形,根据国际公约规定,我国仍应行使刑事管辖权,依法予以惩处。
航空犯罪的罪名
一、劫持航空器罪
劫持航空器罪是指以暴力、胁迫或其他方法劫持航空器,危害民用航空安全的行为。该罪的主要特征包括:犯罪主体可以是机组人员或乘客;主观方面是直接故意,即明知劫持航空器会导致严重后果,仍然积极实施劫持行为;客观方面表现为以暴力、胁迫或其他方法劫持航空器。劫持航空器是指非法控制航空器的行为,即强行控制航空器以迫使其改变预定航向,飞往特定地点。只要实施了劫持行为,无论是否达到行为人预期的目的,都构成劫持航空器罪。
二、使用暴力危害飞行安全罪
使用暴力危害飞行安全罪是指对飞行中的民用航空器上的人员使用暴力,危及飞行安全的行为。该罪的主要特征包括:主观方面是故意;客观方面是对飞行中的民用航空器上的人使用暴力,危害公共安全;犯罪主体可以是一般主体。只要行为危及飞行安全,不论后果如何,都构成使用暴力危害飞行安全罪。
三、传递虚假情报扰乱正常飞行秩序罪
传递虚假情报扰乱正常飞行秩序罪是指故意传递虚假情报,扰乱正常飞行秩序,造成公私财产重大损失并造成严重政治影响的行为。该罪的主要特征包括:客观方面是传递虚假情报,扰乱了正常飞行秩序,导致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主观方面是故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