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0 更新时间:2025-09-14
根据《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十四条规定,刑事案件一般由公安机关管辖,但有一些特殊情况除外。
首先,贪污贿赂犯罪、国家工作人员的渎职犯罪、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实施的非法拘禁、刑讯逼供、报复陷害、非法搜查的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的犯罪以及侵犯公民民主权利的犯罪案件,如果经省级以上人民检察院决定立案侦查,就不由公安机关管辖。
其次,自诉案件一般也不由公安机关管辖,但如果人民法院直接受理的被害人有证据证明的轻微刑事案件,虽然因证据不足驳回起诉,但被害人向公安机关控告的,公安机关应当受理;被害人直接向公安机关控告的,公安机关也应当受理。
第三,军人违反职责的犯罪和军队内部发生的刑事案件一般由军队内部的公安机关管辖。
第四,罪犯在监狱内犯罪的刑事案件一般由监狱内的公安机关管辖。
最后,其他依照法律和规定应当由其他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也不由公安机关管辖。
根据《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十五条规定,刑事案件一般由犯罪地的公安机关管辖。但如果犯罪嫌疑人居住地的公安机关管辖更为适宜,也可以由犯罪嫌疑人居住地的公安机关管辖。
犯罪地包括犯罪行为发生地和犯罪结果发生地。犯罪行为发生地包括犯罪行为的实施地以及与犯罪行为有关的预备地、开始地、途经地、结束地等地点。如果犯罪行为有连续、持续或者继续状态,那么犯罪行为连续、持续或者继续实施的地方也属于犯罪行为发生地。犯罪结果发生地包括犯罪对象被侵害地、犯罪所得的实际取得地、藏匿地、转移地、使用地、销售地。
居住地包括户籍所在地和经常居住地。经常居住地是指公民离开户籍所在地最后连续居住一年以上的地方。
如果法律、司法解释或者其他规范性文件对有关犯罪案件的管辖作出特别规定,就要按照这些规定来确定管辖。
根据《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十七条规定,行驶中的交通工具上发生的刑事案件一般由交通工具最初停靠地的公安机关管辖。如果必要,交通工具始发地、途经地、到达地的公安机关也可以管辖。
根据《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十八条规定,对于几个公安机关都有权管辖的刑事案件,一般由最初受理的公安机关管辖。如果必要,也可以由主要犯罪地的公安机关管辖。
具有以下情形之一的,公安机关可以在职责范围内并案侦查:
一、一人犯数罪的;
二、共同犯罪的;
三、共同犯罪的犯罪嫌疑人还实施其他犯罪的;
四、多个犯罪嫌疑人实施的犯罪存在关联,并案处理有利于查明犯罪事实的。
根据《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十九条规定,对于管辖不明确或有争议的刑事案件,可以由有关公安机关协商解决。如果协商不成,就由共同的上级公安机关指定管辖。对于情况特殊的刑事案件,也可以由共同的上级公安机关指定管辖。
根据《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二十条规定,如果上级公安机关指定管辖的,应当将指定管辖决定书分别送达被指定管辖的公安机关和其他有关的公安机关。原受理案件的公安机关在收到上级公安机关指定其他公安机关管辖的决定书后,不再行使管辖权,同时应当将案卷材料移送被指定管辖的公安机关。对于指定管辖的案件,需要逮捕犯罪嫌疑人的,由被指定管辖的公安机关提请同级人民检察院审查批准;需要提起公诉的,由该公安机关移送同级人民检察院审查决定。
根据《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刑事案件立案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首先,认为有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
其次,属于受理公安机关管辖范围。
根据《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一百六十六条规定,公安机关对于公民扭送、报案、控告、举报或者犯罪嫌疑人自动投案的,都应当立即接受,问明情况,并制作笔录以受案。如果经公安机关审查,认为有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且属于自己管辖的,经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予以刑事立案。
根据《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一百七十一条规定,对接受的案件或者发现的犯罪线索,公安机关应当迅速进行审查。如果在审查中发现案件事实或者线索不明,可以进行初查。初查过程中,公安机关可以采取询问、查询、勘验、鉴定和调取证据材料等措施。
根据《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一百七十二条规定,经过审查,认为有犯罪事实,但不属于自己管辖的案件,应当立即报经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制作移送案件通知书,移送有管辖权的机关处理。如果不属于自己管辖又必须采取紧急措施的,应当先采取紧急措施,然后办理手续,移送主管机关。
根据《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一百七十五条规定,公安机关接受案件后,经审查,认为有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且属于自己管辖的,经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予以立案;认为没有犯罪事实,或者犯罪事实显著轻微不需要追究刑事责任,或者具有其他依法不追究刑事责任情形的,经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不予立案。对有控告人的案件,决定不予立案的,公安机关应当制作不予立案通知书,并在三日以内送达控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