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2 更新时间:2023-09-30
劫持航空器罪的犯罪对象是航空器的飞行安全。航空器作为一种现代化的交通工具,主要用于物资和旅客的运输。航空器的正常飞行与否直接关系到所载旅客和物资能否安全抵达目的地。一旦航空器失去控制,就可能导致机毁人亡的后果,给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因此,劫持航空器行为具有极其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劫持航空器罪的犯罪对象仅限于正在使用中的航空器,通常指飞机。需要注意的是,航空器被视为“正在使用中”包括三种情况:航空器装载完毕、机舱外部各门均已关闭时开始,直至打开任何一个机舱门以便卸载时为止的任何时间;航空器被迫降落,在主管当局接受该机及所载人员和财产责任以前的任何时间;待飞状态的航空器。非使用中的航空器,如正在装配中或正在维修中的航空器,不会危及航空运输安全,因此不能构成劫持航空器罪的对象。所有可载人的航空器,无论是民用航空器还是国家航空器(用于公务活动、警察、海关、军用),都可以成为劫持航空器罪的对象。
劫持航空器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以暴力、胁迫或其他方法劫持航空器。暴力是指犯罪分子直接对航空器实施暴力袭击,或采用杀害、伤害、殴打、捆绑、监禁、扣押等危害人身安全和人身自由的方法,使机组人员或旅客无法反抗或不敢反抗。胁迫是指行为人以暴力相威胁,实施精神强制,使机组人员或旅客不敢反抗。其他方法则是指除暴力和胁迫之外的其他使行为人实现强行控制航空器意志的方法。劫持是指行为人按照自己的意愿,实际控制航空器的行为,例如强迫航空器改变飞行路线、强迫航空器改变着陆点等。
劫持航空器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即任何达到负刑事责任年龄并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包括中国人、外国人或无国籍人。根据刑法第9条的规定,外国人劫持飞机后进入中国境内,中国刑法具有管辖权。
劫持航空器罪的主观方面只能是故意,且只能是直接故意。行为人的目的可以多种多样,例如为了获取逃亡工具、以劫机为手段通过扣留机组人员、乘客和飞机来要挟当局以达到某种政治或非政治目的,例如释放在押的政治犯、勒索巨额财物等,或者为了向政府示威、制造事端以影响和震动舆论等。无论出于何种目的,都不影响犯罪的成立。这一点是国际公约所确认并为所有缔约国所承诺的,因此,以政治避难为名行劫持航空器的犯罪分子不能以政治目的为借口逃避罪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