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3 更新时间:2025-01-02
网络侵权的归责原则是过错责任,责任主体包括网络服务提供者和网络用户,而侵犯的客体主要涉及名誉、隐私、肖像人格权以及财产权。
根据《侵权责任法》第三十六条的规定,网络用户和网络服务提供者利用网络侵害他人民事权益时,应当承担相应的侵权责任。
当网络用户利用网络服务实施侵权行为时,被侵权人有权通知网络服务提供者采取删除、屏蔽、断开链接等必要措施。如果网络服务提供者未能及时采取这些必要措施,对于由此导致的损害的扩大部分,网络服务提供者与网络用户应承担连带责任。
如果网络服务提供者知道网络用户利用其网络服务侵害他人民事权益,却未采取必要措施进行制止,那么网络服务提供者与该网络用户将承担连带责任。
网络侵权是指在网络环境下发生的侵权行为。网络是指将地理位置不同、具有独立功能的多个计算机系统通过通信设备和线路连接起来,以实现资源共享的系统,其中包括网络软件和网络操作系统等。
网络侵权是知识侵权的一种形式,与传统侵权行为本质上相同,即行为人由于过错侵害他人的财产和人身权利,依法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行为,以及依法律特别规定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其他致人损害行为。
网络案件具有与其他类型案件不同的特点,如网络空间的全球化、虚拟化和非中心化等特点,这些特点对传统的管辖方式构成挑战。网络是一个技术含量极高的领域,其举证、质证和确认救济方式都与技术密切相关。
因此,在确定管辖权时,法院需要考虑其是否具备处理技术问题的能力,并在审级上加以限制,或者由具备条件的法院集中受理,以便为案件的及时解决创造便利条件。
中国应加快网络立法的进程,尽快解决传统法律在网络空间中的适用问题,弥补司法解释的不足,并借鉴其他国家的司法实践。针对网络的特点,制定出一套适应中国当前司法形势的管辖制度。具体而言,可以坚持侵权行为地、侵权结果地和被告住所地法院管辖原则。
对于侵权行为地的认定,可以赞成《关于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著作权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中的观点,即“侵权行为地”是指“实施被诉侵权行为的网络服务器、计算机终端等设备所在地”。对于侵权结果地的认定,首先应坚持禁止将某一因素作为确认管辖权的基础,同时应确定适应国情的侵权结果发生地因素。例如,如果被告对侵权结果地有预知并故意希望侵权结果在该地实现,那么这类侵权结果地的法院就享有管辖权。
最高法院在2000年11月22日发布的《关于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著作权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条明确了网络著作权侵权纠纷案件的管辖权问题。根据该条规定,网络著作权侵权纠纷案件由侵权行为地或被告住所地的人民法院管辖。侵权行为地包括实施被诉侵权行为的网络服务器和计算机终端等设备所在地。在难以确定侵权行为地或被告住所地的情况下,原告发现侵权内容的计算机终端等设备所在地可以视为侵权行为地。这一规定在一般情况下明确了管辖地,但当以上两地均难以确定时,将“原告发现侵权内容的计算机终端等设备所在地”视为“侵权行为地”,即与民诉法的规定保持基本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