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4 更新时间:2025-03-19
根据《商标法》第五十二条第(二)项,对于侵权商品的实际销售者,可以直接进行处理。
然而,在实际办案过程中,由于销售者在网络上发布的信息不够具体且真实性得不到保证,因此要通过网络上发布的信息找到实际销售者变得困难。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北京市工商局要求网络销售者到工商局进行登记,从而有助于办案人员快捷地确定网络销售者的真实身份。这种做法值得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对于一般情况下是侵权商品的实际销售者的网络信息发布者,可以直接按照《商标法》第五十二条第(二)项处理。然而,如果网络信息发布者不是侵权商品的实际销售者,可以根据《商标法实施条例》第五十条的规定,将其定性为“故意为侵犯他人注册商标专用权行为提供仓储、运输、邮寄、隐匿等便利条件的”商标侵权行为进行处理。
网络服务提供商为网上销售者提供销售平台,虽然并不直接参与制假、售假活动,但作为销售平台的提供者,应当尽到一定的注意义务。否则,也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与网络服务提供商类似,搜索引擎提供者并不直接参与制假、售假活动,但他们为网络售假提供了服务,因此也应当尽到相应的注意义务。否则,将承担法律责任。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著作权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的规定,可以将其作为界定网络商标侵权行为发生地的参考。该条司法解释规定:“网络著作权侵权纠纷案件由侵权行为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侵权行为地包括实施被诉侵权行为的网络服务器、计算机终端等设备所在地。对于难以确定侵权行为地和被告住所地的情况,原告发现侵权内容的计算机终端等设备所在地可以视为侵权行为地。”